吳長江2008年為什么非要引入高盛的投資,以至自己的股權進一步稀釋?尤其是他還因為不能絕對控制企業而付出過慘痛代價。
前述接近雷士照明的人士告訴記者,有一個原因是,吳長江引入賽富亞洲時,和賽富亞洲簽了比較嚴苛的對賭條款和回購條款,他需要更多的資金,確保雷士照明業績的增長,以及及時上市。
而另一方面,恐怕是照明產業的競爭格局使然。雷士照明滾雪球一般擴張的同時,陽光照明(600261.SH)也在飛速發展,2003年到2006年,其銷售額從幾億沖到20億。雷士照明如果不是2008年引入高盛的投資,借資金之力再上層樓,今日照明行業龍頭鹿死誰手,還真未可知。
可以說,吳長江微博中說自己“身心疲憊”,亦非托辭。
2011年7月,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 Asia Pacific Limited)從雷士照明六位股東處共獲得公司9.2%的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
到2011年底,賽富亞洲、吳長江、施耐德電氣和高盛分別約持有雷士照明18.3%、15.9%、9.1%和5.6%的股份。董事會席位中,吳長江、穆宇占兩席,投資機構和施耐德電氣共占四席,另外還有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
綜上可知,雷士照明有著頗為平衡的格局:外部投資者有更強話語權、若是一致行動可左右董事會,但吳長江有更強的實質影響和控制力。如今吳長江出走境外,只怕其控制力將被削弱。但如果他的大股東地位不曾旁落,則不會是今日尷尬局面。
雷士照明何去何從?
一位創投行業大佬告訴記者:“我們投資的企業(即使部分企業有業績掛鉤,股權有少數調整),還是由創業者維持主要股東地位,創業者是公司發展的驅動者,其他股東是在幫助這樣的驅動者發展公司,不應該成為企業的主導人。在一部分公司里,也有給創業者同股不同權的安排,以利于公司長期的管理穩定性,包括一些管理層因融資攤薄股權已經比較小的情況下。這個現象在我們投資的企業也有。”
這種觀點,在PE行業非常主流。多位PE、VC合伙人明確對記者表示,“盡量避免成為企業的實質控制人”,最好的局面還是創始人是大股東,這樣創始人有最強的動力將企業做好。
但除了專門的并購基金,投資機構成為企業大股東,創始人或出走或留任成為職業經理人的情況,也并不罕見。這樣的企業,在中國概念股和A股中都能找到代表,如海輝軟件(HSFT.NASDAQ)和博雅生物(300294.SZ)。
海輝軟件由李遠明在1996年創辦,當時的股權比例為李遠明25%、大連海事大學20%、香港個人投資者55%。李遠明很快將自己的所有股權無償贈予大連海事大學。隨后海輝軟件一度變為國企,李遠明和管理團隊拿少數股權。
2004年、2006年,海輝軟件兩度引入風險投資機構,上市前,其最大股東是紀源資本;接下來的股東分別是國際金融公司、集富亞洲、德豐杰、英特爾。可以說,海輝軟件基本就是一家風投控股的企業。
同時,李遠明自己也萌生退意。2006年,他任董事長,找職業經理人出任CEO。到2007年,李遠明干脆徹底退出了海輝軟件。
但企業創始人的放棄股權、從企業淡出、由職業經理人接管等一系列行為,無損海輝軟件的發展。海輝軟件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直到2010年6月在美國納斯達克順利上市。上市后,海輝軟件的業績保持增長。5月30日,其股價收于13.05美元,較IPO時的發行價10美元高。在過去一年多中國概念股被瘋狂獵殺的大背景下,殊為不易。
如果吳長江徹底離開,雷士照明是會像海輝軟件一樣由職業經理人管理,還是將被投資機構賣給其他人?這些都不得而知。
據了解,吳長江在雷士照明中有較強控制力,故賽富亞洲等投資機構,很難不顧吳長江意見而處置企業。所以,短期內,雷士照明還會處于一個微妙的平衡期。但若吳長江一直不回歸,他對企業的控制終究是“名不正而言不順”。
推薦閱讀
近日,在第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開幕式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要深入推進服務領域各項改革,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進入的服務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 這對內容生動而豐富的服務業來說,無疑是個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02/6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