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歷:TechFrom 科技源
亞馬遜的另一個“變輕”規領域在于物流。我們知道亞馬遜是自建物流中心的,但亞馬遜并不自營配送,而是由第三方配送如UPS、基華物流等規模化物流企業完成。對于美國電商,這是一個完全靠得住的體例,物流中的關頭環節——倉儲和揀貨,由自己節制,而供給鏈條的下端由專業化公司完成,高效率且更低成本。但復制到中國則幾無可能。交通運輸國情的差異加上配送行業自己的專業性,第三方配送難以實現美國同業的規模與高效的統一。是以,我們進修了亞馬遜的自建物流中心,我們又不得不比亞馬遜再邁進一步,自己成立配送力量。這使我們不得不為實現與亞馬遜一樣的高效率而支出更為昂揚的價錢。
所以,很可惜,在團購喧嘩事后,我們的電子商務并沒有“輕量化”,京東的所有擴張都沒有朝“更輕”標的目的成長,反而變得更重,這是追求規模化的必然。同樣,當當也不是沒有全力,但市場紡暌鉤微弱,且當當這方面的計謀路線完全不明晰。這不是手藝問題,不是所謂商業成長的初級階段,這是國情抉擇的——我們的軟性常識產物歷來無法獲得真正與其價值對應的收益,人們怨恨為此付費;我們的基本行動措施作為客不美觀情形的存在,也增添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其三、可擴展性尚有顯著差距。
如不美觀我們要在中國成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亞馬遜,我們必需高度正視可擴展性。亞馬遜的利潤增添點已非傳統的圖書零售,而是在不竭高度規模化基本上的可擴展性營業。顯然,竭盡全力甚至蝕本發賣Kindle系列產物是一個布滿抉擇信念的賭錢,在為博得未來五年收集零售的制空權。同樣,網店平臺處事、物流中心、云計較等一系列投入,都為晉升自身的可擴展性而存在,而這些計謀性行為的背后我們都能看到極為較著的意圖——向消費者供給更輕的未來商品以進一步擴年夜發賣規模降低成本;向商業伙伴供給更具前瞻性和基本性的高質量處事而博得鎖定Business客戶的機緣并締造更多盈利打破。
盡管以零售起身,但零售已經不是亞馬遜的死活線,亞馬遜在增添自身擴展性的同時,擴展了盈利的可能。
反不美觀中國,我們在復制亞馬遜?我們復制了亞馬遜的零售部門,可能也將復制亞馬遜的發賣規模,但除此之外,我們和亞馬遜的相似之處寥寥,尤其是亞馬遜的盈利打破口在中國都很難復制。這是國情的分歧——常識產權和第三方處事在這個國家老是在夾縫中存在著,它們年夜來都很難把腰挺得很直。這意味著,亞馬遜在良多年后凈利潤扭負為正,而我們則并不能按照亞馬遜的軌跡預期我們自己。
你可以說,盡管與亞馬遜頗不神似,但有一點配合之處在于,我至少獲得了用戶。是的,沒錯,可惜這些用戶并非忠誠的用戶,在中國,我們面臨的是一群顯然更為“勢利”的消費者。你也可以說,我們可以挖掘這些用戶此外價值!恩,這是有可能的,但此刻還看不坦蕩爽朗,而且中國人在這方面似乎沒有什么好法子(這與美國的情形截然相反)。
年夜今朝的競爭情形看,中國不難呈現超年夜規模的電子商務企業(事實上我們已經有了),但不敢說,我們這里能呈現一個如亞馬遜般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
規模、盈利和瞥綬伸展的痛

亞馬遜的神奇和中國1.4億購物人群巨年夜的采辦力催生了在中國締造電子商務事業的感動。成本市場按捺不住,各類機構和資金袍笏登場,一時云蒸霞蔚,蔚為壯不美觀。
年夜這時起,我們的電子商務之路起頭偏離軌道。規模和盈利成為悖論,規模經濟迅速釀成“規模不經濟”。
面臨一些急于尋找機緣的VC提出的關于電商盈利的問題,我只獰笑答,當你知道一家電商的名字,聲名它做的不小了,而當它做的不小了,它必然不會盈利了。這就是說,你知道名字的電商必建都是不盈利的電商。哦,當然,當當除外,當當長短常正面的表率。
面臨高于30%的毛利率,還會吃虧?電商企業并不見得只有很低的毛利率,但吃虧與否,與毛利無關。B2C電子商務的素質是零售商務,理論上他們賺錢的獨一渠道是經由過程發賣定價高于成本價的商品而獲得利潤。這樣看來,賣的越多應該賺的越多,B2C電子商務應該存在規模經濟。
但我們起頭面臨完全相反的情形。
B2C電子商務與傳統的線下零售分歧之處其實太多,這里有完全紛歧樣的游戲軌則。規模不經濟的原因在于三個最年夜的問題。
問題一:小馬拉年夜車。
別看B2C電子商務動不動融資萬萬美元,在互聯網圈子瑯縵沔讓人艷羨,但在傳統零售行業,萬萬美元可真不是什么年夜錢。電子商務歸根結底跟傳統零售素質是一樣的,是做零售而不是做互聯網,是以需要的投入可不是萬萬美元那么簡單。
我們來算一筆賬,假若有一家500人的電子商務企業,發賣中低端的潮水服飾,毛利率30%,客單價200元,流量轉化率2%。它融資1000萬美元,這1000萬美元能管多久?
首先,我們假設他們需要采辦流量(這是廢話,不采辦流量電商怎么活,不是各個都像京東當當那媚暌剮名),按照0.5元一個真實的UV的價錢(這種價錢今天很難做到了),一個月假如他們采辦200萬UV,是100萬元的破耗。
然后,人工成本若何?500人,假設平均每人公司要支出的成本是一個月10000元(公司支出15000,員工拿到手上可能也就6000多),那么一個月的人工成本是500萬元。
此外,我們認為這家公走私營和物流水平中等,各類費用加在一路(倉儲、物流、IT基本行動措施等),一個月年夜約200萬。
這樣一個月的成本近800萬人平易近幣。請注重,我們沒有計較買貨需要破耗的錢,我們這里甚至假設所有的商品都是代銷而不是購銷。
那么一個月它能賺若干好多錢呢?如不美觀采辦流量是200萬,加上自然流量100萬,一個月流量是300萬,轉化率2%,客單價200元,那么一個月發賣是1200萬,毛利是360萬。
推薦閱讀
<b>各家觀點:如何看待Facebook收購Instagram</b>
【TechWeb報道】4月12日動靜,據國外媒體報道,本周一Facebook閃電收購Instagram,破耗10億美元的Facebook有充沛的理由自由支配Instagram的幾萬萬用戶。業界輿論熱議在互聯網逐漸視覺化的今天,Facebook若何操作收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b>中國零售電子商務路——一步三嘆的嗟呀</b>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417/5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