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的“創意”還讓習慣了國內青少年科技比賽的人們瞠目結舌。DI的頒獎者是總部的工作人員,那些來自組委會、董事會的“大佬”則靜靜地坐在他們身后,鼓掌,微笑,一起分享這個盛會。
“一場比賽對后臺的工作人員來說,就是一條命。”肖力開玩笑地說。4天,上萬人的比賽,具體組織協調的就是DI總部不到20名的工作人員。“為什么不把這個頒獎機會給予為孩子付出半條命的人?”
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過程更快樂
DI在中國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重點學校很快就接受DI的理念,普通中學則不然。一位校長坦率地告訴肖力:我們了解這是很好的項目,但是學校要面臨高考和中考。
而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層次的學校開始踴躍地參與進來。
更多的變化在細節中體現。
前幾年,老師們總是很疑惑:不讓我干擾,我到底該怎么做?時間長了,老師們問的也少了,他們摸索出引導式教學,而非灌輸式教學。
國賽剛開始的那幾年,評委們穿著白襯衫,看到沒有桌子,也沒有名牌,表情嚴肅地問肖力,桌子在哪里?牌子在哪里?
這兩年,評委們開始造型各異:戴海盜帽、留大胡子、梳馬尾辮。
DI要求孩子在離開賽場的時候,不談論在賽場內發生的事情。一開始,中國孩子很難做到這一點。后來,肖力遇到國內的孩子,故意試探著問:里面是什么情況。孩子一開口,剛想說,立刻閉嘴,“不能說。”
實際上,就算孩子們說了,也很難有真正的處罰措施。“重點不是通過什么樣的制度去預防,而是通過游戲規則去達到什么樣的目的。”肖力說。
盡管參加比賽“的確耽誤很多時間,也會耽誤學習”,但是Greg堅持讓3個孩子參加這項比賽。
理由很簡單:他們平常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在學校沒有機會去應用。而做DI能把書本的知識投入實際應用中。更重要的,這是一個團隊活動,孩子們可以在團隊中學習一起去解決問題。
相比孩子的收獲,成績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次,大兒子在DI中拿了一個最佳器械獎,Greg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說了一句:“做得好。”
姜依哲和伙伴們也學會了這種享受。盡管總成績不高,只排在第29名,可是他們對自己在即興比賽中的發揮非常滿意,“參加的過程與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位于猶他州的學校景色很不錯,可惜位于沙漠中出入不便。 學校學費不菲,每月需9000美元,然而住宿卻很“簡陋”。 雖然學員們并沒有被禁止上網,但是瀏覽內容卻受到限制。 學員們還需完成藝術、文化課等課程,這些被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國青少年科技創意大賽規則很“另類”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22/7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