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年營收增長超過50%的公司怎么可能融不到錢?”譚洪一手創辦的ForteBio公司從事生物檢測儀器產品的開發,2006年公司營收350萬美元,2007年近700萬美元。2007年年初,公司的賬上還躺著夠花好幾個月的錢,預計可以支撐到當年年底。2008年春,公司卻不得不依靠“過橋貸款”維持生存。
當時譚洪有些猶豫,之前半年他一直在思索著是否該打這個電話。他的身份有點尷尬,雖是創始人,但在公司中的角色是CTO。由于不是生物專業出身,他曾請來一位在生物領域方面很有經驗的女士擔任CEO,可半年前這位CEO被投資人解雇了。

董事會交給新CEO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完成第三輪融資。此前的兩輪融資,第一輪發生在2004年年初,共有4家機構投資(其中包括全球領先的分析儀器系統供應商安捷倫),融資560萬美元,第二輪融資在2005年年底,總金額1700多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輪融資非常順利,4個月時間內,譚洪見了10多家投資機構后敲定一家,不到四個星期,完成所有投資手續。對于第三輪融資,起初他們也很樂觀。然而,因為更換CEO,原定2007年上半年的第三輪融資計劃被迫擱置,直到2007年9月新CEO到任后才重啟。
譚認為新CEO最大的失敗在融資方面:見了幾十家VC,居然融不到錢。譚不知道這半年發生了什么,自從董事會將融資職責交給新CEO后,他就一直不曾插手,新CEO也不曾主動帶著這個前兩輪融資的操盤手出去過。
悲催的是,新CEO剛進來的2007年下半年由于經濟環境很好,花錢如流水,等到2008年春,遲遲融不到錢的ForteBio已到了要靠“過橋貸款”輸血過日子的境地,公司內部人心惶惶,“輸血成本好高,我后來看到,甚至都憐憫了”。
此時,譚雖已心灰意冷,心生去意,但他不忍看著自己的公司倒閉的結局。他撥通了一個電話,祈禱電話那頭的人,可以幫助這家公司走出泥潭。
幾天之后,電話那頭的人出現在譚洪面前。
他叫王健,當時是沃脈德亞洲區董事總經理。2008年,沃脈德資本募集了第一個泛亞洲專注于醫療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風險投資基金,管理1.8億美元資產。他們算是半老的熟人了,相識于“百華協會”的一次爬山活動,王健是該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兩人偶有聯系,但交往并不算太密切:王健知道譚洪在做一些事,譚知道王加入了一家投資公司。
這次見面,他們聊了一下午,譚洪很詳細地給他介紹了ForteBio的產品、技術等,但是關于公司內部的人事、財務問題,譚都沒有提及。
當時一家第三方市場調查公司剛做了一個行業市場報告:約100家用戶中,只有一半聽說過ForteBio,但ForteBio很可能在未來兩年內賣出的儀器量居全球第二,僅次于GE。
“那個報告對我來說很震撼,是影響我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王健說,“這個領域的競爭者中有多家十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雖然ForteBio名不見經傳,卻在需求單上僅次于GE。顯然,市場對它的產品有很強的需求,這一點很重要。”
王健投資喜歡看“基本面”,所以即便2008年下半年全球資本市場已處于腥風血雨中,即便ForteBio現金流緊張,創始團隊出走,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其他VC都不敢投,但王健仍把自己所有的力氣都使出來,讓這個案子在內部獲得通過,成為沃脈德亞洲基金的第一個投資案例。
2008年第四季度,ForteBio終于拿到了救命錢,代價也很大:譚的股票價值大大縮水,以前每股2元,現在只值5毛,遠低于2007年年初的預期。這是譚洪最后一次參加ForteBio董事會了解到的融資價格。“我當時就知道很糟糕??我回家以后,一直思想斗爭,支持還是反對?畢竟公司走到這步很不容易,公司是我創辦的,不想它死,先救下來再說,沒有考慮自己的股權怎么樣。”實際上,即便譚想反對也無能為力——當時公司7名董事,3個是VC的代表,新CEO這邊有3人,只有譚一人是創始人。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市場認為合理的估值。”王健說。
“后來公司已被CEO控制了,所以他給自己和自己帶來的人拼命增發股票,我們老的這批人股票被稀釋了,最后他們的股票膨脹到不得了,所以做Down Round的時候,老股東權益如何保障?很多時候是無法保障的。”譚說,根據此前融資協議中反稀釋條款的相關規定,當公司估值被調低時,可以通過增發來彌補前投資人的損失,“新CEO是按比例來保證的,比如6%,你們稀釋了,他才能保證自己,ForteBio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你沒有辦法,這就是游戲,我們經驗不足,沒能真正保護好自己。”
譚決定離開一個差不多不屬于自己的公司。
王找來一朋友吳雷出任中國區總經理。
在吳鐳的管理下,ForteBio上海生產基地進入良性運營狀態,降低了生產成本,新CEO擅長的銷售能力也得以發揮,此后三年時間,ForteBio營收增加了四五倍,確實拿到了僅次于GE的行業第二。
2011年12月20日,ForteBio被著名生物技術企業頗爾(Pall)并購,據傳并購金額達上億美元。這個結果讓王健很滿意。雖然此時他已經加入了聯想投資,但這無疑是他的一個成功案例。
從別處聽到ForteBio成功賣掉的消息,譚洪心理很復雜,作為股東及創始人,這三年里他沒有收到公司寄發的任何文件。“你損失了金錢,更重要的是公平,現在ForteBio所有的產品都是我當時做出來的,我離開三年,沒有新東西,做些小改進,但沒有根本的變化,沒有新專利。他們把公司拿去,掙錢的是投資者和CEO,吃虧的是原來的創始人,最大的吃虧者是我。”
名詞解釋:
bridge loan,又稱搭橋貸款,它是一種過渡性的貸款(short-term loan),期限較短,最長不超過一年,利率相對較高,以一些抵押品諸如房地產或存貨來作抵押。
百華協會(The BayHelix Group) 是由全球生命科技和醫藥健康產業領域中的華人杰出人士組成的非營利性會員組織。2001年在美國加州成立,截至2011年10月,協會在全球擁有500余位會員。百華協會通過現有會員邀請與推薦的方式吸收新會員。
王健Jonathan微博
王健Jonathan:ForteBio被成功收購了!我投資它時正值2008年第四季度,當時股市凄風慘雨,公司虧損嚴重,人員流失很大,所以為了說服謹慎的同事們對這個案子的猶疑真的費了些周折。ForteBio把生產轉到中國,扭虧為盈,并迅速成為行業全球第二。若沒有譚洪、吳鐳、Winnie Wan和其他許多人前赴后繼的努力,不可能有最終的成功。
推薦閱讀
維棉CEO林偉(TechWeb配圖) 【TechWeb報道】2月27日消息,維棉近日面臨裁員風波。維棉CEO林偉一封內部郵件稱,今年年中、年底將是第二個重要的電商死亡期,面對這樣嚴峻的時刻,公司必須做出正確的、強有力的動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orteBio:讓創始人出局的流血融資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227/3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