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新的平臺,都必然從舊有平臺上攫取價值,而從這個角度觀察Facebook,它攫取價值最主要的地方是郵件系統。
自從有Email開始,它就成為了歐美使用最廣的通信“應用”。Facebook以郵箱名作為個人在網絡上最重要的個人標示,并逐漸在人與人的信息流中,在通信需求上進行了替代和升級。
當Facebook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郵件之后,再配以實名制不斷對現實社交關系替代,由此才獲得了巨大的能量。
5.最大的敵人:Google(硅基互聯網與碳基互聯網)
去年《連線》雜志上有一篇文章,名叫《算法統治互聯網》,配圖很有意思:一根機械手臂,從混亂成堆的毛發之間,精確地夾起了一根頭發絲。
在互聯網發展和隨之而來的信息爆炸之后,如何對信息進行檢索、排序和精確的匹配就成為關鍵核心,而Google的成功正來源于此。通過算法,Google讓人不至于迷失在信息的汪洋中,并由此獲得了信息時代的至高話語權。
在Google這群崇拜數學的工程師眼中,算法可以解決一起,而這種“機械式”的極致追求,使得整個互聯網基于主板、芯片、帶寬和服務器,變得越來越“硅基”。
可是母親是心理醫生、大學也主修心理學的扎克伯格顯然看到了另一個方向。Facebook的路徑是先抓住“人”,并且以人作為最重要的信息節點來組織信息,首先考慮的是人與人的關系。當關系被抓住之后,信息匹配顯然就不那么重要了,因為你永遠會關心你女朋友幾點起床、發過什么牢騷,這對每個用戶而言都不是無用信心。
Facebook基于人所組織的互聯網是“碳基”的,從根本上與Google的硅基互聯網完全不同,這也使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Google是Facebook在互聯網上最重要的敵人。碳基和硅基之爭,是不是有點像黑客帝國?
6.提升價值最多的學科:心理學
如前文所說,扎克伯格的母親是心理醫生,大學也學心理學,這和學數學的Google創始人布奇、蓋林完全不同。心理學的力量,使得Facebook常常有讓人驚訝的功能,而這些功能Google可能一輩子都想不到。
比如“暗戀”,每位用戶可以在Facebook上提交自己的暗戀對象,這一信息對所有人都是不公開的(誰都看不見),可是如果正好你的暗戀對象在提交自己的暗戀名單時正好也是你,兩兩匹配上了,Facebook就會同時告訴你們兩人,你們是互相暗戀的。
Facebook最初的功能,就是在收集了大量哈佛女生的信息之后,讓用戶選擇“誰更Hot”,從此時開始,心理學的魅力已經在互聯網產品上呈現出來。
尤其是最近幾年,對很多擁有數以千萬計用戶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如何研究用戶的心理和社會行為越來越受到重視。受此影響,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有了新的就業去處:進互聯網公司做產品。
7.最大的成就:讓互聯網更“私人”
不久之前,前文提到的Facebook二號人物克里斯托弗·考克斯接受采訪,他認為Facebook對互聯網和整個世界最大的成就和未來目標在于,讓互聯網更加私人化。
怎么講呢?在Facebook之前,互聯網中大量的信息是沒有“人”這個屬性的,你在搜索引擎中檢索一條信息,或者在門戶網站上看一條新聞,這完全和個人沒有關系。
但是Facebook的出現正在改變這一切。首先,每個人利用Facebook可以很簡單地創造和分享信息,比如上傳圖片或寫下一段小文,并將它們呈現在朋友們面前,覆蓋了信息源頭(創造)、信息傳播(從人到人的轉播,“贊”和評論也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和信息洼地(最終匯聚在每個人的頁面上)。所有信息都由人來完成,而Facebook所做的就是讓信息的創造、傳播、匯聚和閱讀更加方便。
這還不是全部。通過Facebook“贊”按鈕和分享接口,每個網站的每個網頁都有能力直接接入Facebook系統,包括用Facebook Open ID進行登陸。這產生了什么效果呢?隨著Facebook用戶越來越多(超過8億真實用戶)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它會蔓延到自身之外,覆蓋越來越大的互聯網區域。
對普通用戶來說,他們在瀏覽很多Facebook之外的互聯網信息時,也能很容易找到Facebook的按鈕,并由此對這條信息進行評價、贊或者分享,這條信息因此具有了“人”的屬性。
每個人由此記錄和標識自己使用的信息(我來過,我記錄,我“占有”),而他的朋友們也能看到他標識的信息,并由該信息被“贊”的程度來判斷自己是否要閱讀(消費)它。在這樣的過程中,Facebook完成了互聯網信息的“私有化”和個人化。
而這不僅是Facebook最大的成就,也成為它一直往下發展的最大使命與動力。
推薦閱讀
58同城CEO姚勁波(TechWeb配圖) TechWeb編輯推薦: 昨日下午,有自稱58同城離職員工的知情人士發帖爆料58同城崩盤在即。該知情人士稱,58同城第四輪5500萬美元融資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完成,由華平投資集團投入,但其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夏勇峰:Facebook"七宗最" 根本屬性與最大使命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326/4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