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專業,肯定做不過專業的快遞公司,在訂單密度如此大的城市都無法掙錢,別說到訂單量更少的小地方,效果可想而知”。楊東皓表示,按照唯品會一貫審慎的風格,將配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快遞公司,暫緩自建投入是應時之選。
王文哲認為,唯品會的“短板”,既需要更加合適的人選進行彌補,同時也有待銷售規模達到一定量級。
不過,對于多大的“量級”才適合自建物流這一命題,業內說法眾多。在王文哲看來,唯品會自建的時機已接近成熟。i美股分析師李妍則認為,唯品會尚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距離成熟電商還有一定差距,目前的重點是擴建倉庫,讓營收規模跟上增長中的訂單。“至于什么時候能達到自建物流攤薄成本的臨界點,還不得而知”。
某知名PE的投資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更為激進地表示,服裝電商企業在規模沒有達成的情況下,自建物流配送就是一個“死”字,凡客建“如風達”的舉措可作為佐證之一。
唯品會的空間有多大?
“如果資本雄厚的京東也開打折頻道,巨資采購服裝,唯品會的生存空間何在?”在一次內部交流中,唯品會員工提出疑問。
唯品會與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的競爭態勢為市場所關注,但公司高層對此并不很擔心。楊東皓指出,家電與服裝是兩種性質的商品。“家電標準化程度較高,京東買和蘇寧買的三星彩電沒什么差別。服裝則不同,如果款式不好看,倒貼給人家也不一定會穿”。
同其他專注于服裝領域的電商網站一樣,唯品會強調自身在商品挑選方面的競爭力。楊東皓介紹道,唯品會擁有一支200多人的買手團隊,分作女裝、男裝、男鞋、箱包等十二個專業組。大部分成員都是從傳統渠道挖掘來的買手。統領他們的則是公司高級副總裁Maggie——這位來自臺灣的女高管,僅在自己的房間里,就陳列了過百雙鞋子。
“以她20年的采購經驗,服裝潮流是很微妙的東西,也許砸了很多錢,買回來變成存貨,風險太大。”楊東皓說。
此外,面對淘寶11.11的促銷攻勢,唯品會保持了歡迎的態度。日常就在采用閃購模式的唯品會并沒有在11·11中也獲得了相當的銷售增長,但楊東皓樂觀地表示,電商僅占中國零售總額的百分之五,“淘寶對行業做了一件好事,讓更多的人走到線上,把電商蛋糕做大,所有的平臺都會因此受益”。
剩下的問題,則可以納入“電商盈利之難”的范疇。上述PE投資人指出,源自供應鏈控制的壓力、低廉的客單價和昂貴的流量費用,讓電商B2C模式舉步維艱。“只有當老客戶的重復購買率達到50%左右,才能勉強維持平衡”,他說道。根據艾瑞咨詢統計,唯品會的這一數據已達82%。
另一位專注于奢侈品領域的電商創始人評價道,唯品會以閃購模式避開了庫存方面的壓力,不過,平均200元的客單價并不算高,“即使保持增長的勢頭,但很難真正賺到大錢”。
王文哲卻認為,零售企業的常態即是“微利”,“沃爾瑪到四個點的凈利潤也是正常的”,讓零售企業真正賺錢的不是靠凈利潤,而是靠凈資產回報率。“雖然單次賺錢少,但賺得快,如果電商網站的庫存更新周期為30到40天,一年就可以賺十次左右;另外,零售行業通常是憑供應商的錢來供貨,不用花自己的資本做生意,因此凈資產收益率普遍更高。”
“而整個電商行業的天花板還遠未企及”,王文哲說,即使是當當現在仍有40%的年增長率,更不用說高增長中的唯品會,到成熟電商尚有三五年的距離。
劉星說道,上市對于唯品會而言,更像是考上了大學,現在即將交出一年級的學習成績單,能否順利畢業、走上社會有待檢驗。
相關
唯品會盈利:服裝類電商的個案
冰火兩重天。
勢頭正盛的唯品會,似乎與它的同行們經歷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2012年的資本寒冬后,與整個電商市場的“降溫”相同,服裝電商在2012年同樣出現大幅度下滑。
“唯品會一家的扭虧為盈,與其特定的商業模式、先發優勢等因素有關,并不能代表整個服裝電商行業運營狀態的好轉。”投中集團高級分析師馮坡告訴 本報記者,除了受市場整體環境影響,服裝電商本身近期并未出現新的商業模式,加上該行業電商出現較早,目前投資空間已基本飽和。
他總結道,服裝電商大致有四類,一是獨立品牌運營商,典型如凡客;第二種是渠道型的B2C,如名品打折和奢侈品網,唯品會位列其中;第三種是依附于淘寶或天貓的“淘品牌”,如七格格、韓都衣舍等;由傳統線下企業主導成立的電商網站亦占有一席之地,如百麗旗下的優購網。
它們活得怎樣?根據投中的統計,獨立運營商及B2C目前來看生存狀態并不理想,由于此前的“燒錢”式營銷及用戶獲取成本的不斷增長,目前多數未實現大規模盈利,已開始收縮其擴張步伐。
淘品牌的規模普遍較小,推廣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其生存狀態還算比較穩定。而大型企業旗下電商,其運營狀態則表現不一,但多數由于缺乏互聯網基因或市場的激烈競爭,發展狀態并不令人滿意,如此前美特斯邦威旗下電商即黯然收場。
比起各路同行,唯品會在2012年第三季度實現扭虧為盈,活得足夠滋潤。相形見絀的還有同處美股市場的老大哥麥考林——從18美元墜落到0.5美元,這只B2C第一股一度面臨摘牌的危險。
但真要說其中的“秘籍”,唯品會的回答是務實和堅持。CFO楊東皓說,“我們沒有什么英雄史詩感的事跡”。從2008年成立至今,唯品會最大的 一次業務變革是從奢侈品走向終端大眾市場,“針對女性顧客做服裝,不是說這幫人有多聰明,而是這個戰略模式定位清晰,并得到了堅持”。
但唯品會同樣受到過諸多誘惑。楊東皓說,這些年,被唯品會拒絕的業務,包括賣大家電和賣書,以及開線下的奧特萊斯(Outlets)。
在楊東皓看來,商業地產已經供應過量,奧特萊斯模式在中國朝不保夕。唯品會把所有的業務嚴格鎖定在線上,甚至不去嘗試線下體驗店。原因在于,作為B2C渠道的唯品會,很難在體驗店里給予5000多個品牌“一視同仁”的待遇。
唯品會的庫存閃購定位,一定程度上也繞開了天貓旗艦店正價新品的威脅;上市帶來的品牌效應,則為唯品會引來了更多的品牌合作方,在貨品供應商享有優勢。上市一年后,唯品會把類似模式的同行甩到了身后。
推薦閱讀
阿里金融的貸款模式目前包括兩種:訂單貸款和信用貸款 [ “把聊天跟網絡結合就做成了QQ,把購物跟網絡結合就做成了淘寶,所以信貸跟網絡結合可能會成為互聯網的下一輪革命。” ] 阿里巴巴集團此前重要的利潤支柱正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唯品會股價暴漲超4倍背后:電商也盈利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126/25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