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整個中毒事件波及約60名工友,其中最嚴重的一位工人在中毒期間幾乎無法行走,治療了近一年時間才有所緩解。
人體長期接觸正己烷可導致肌肉萎縮及運動障礙,并可在體內蓄積并具有神經毒性,正己烷因而被認定為高危害性毒物。
“正己烷的毒性雖然與汞、氯氣等化學品相比要低,不至于致命,但揮發性特別強。如果是在無塵車間等封閉環境使用,必須保證要有良好的通風系統以及必備防護措施,如防護面具等,否則極易引發中毒事件。”一位從事職業病研究的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還了解到,在正已烷中毒事故發生后,聯建公司目前已再次替換清潔溶劑,將正己烷改為異丙醇加丙酮。其中丙酮雖少見急性中毒,但在長期未采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依然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有損害作用。
“現在聯建只有一部分人知道這個情況,很難說是不是另一個正己烷。”許曉林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沉默的“蘋果”
蘋果公司并非首次被環保組織“點名批評”。
在一項始于2010年4月的IT行業重金屬污染調研活動中,蘋果就因其保持一貫的“沉默”態度,在一眾IT巨頭中顯得格外突出。
這項調研活動由三十余家非政府環保組織聯合展開,報告執行人之一、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期望通過與企業的良好溝通,推動IT行業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降低行業污染,推動環境信息公開。
經過一年多的溝通,此前一一被點名的企業陸續與NGO溝通,或承諾采取行動或直接進行整改。然而,馬軍與蘋果公司卻陷入了拉鋸戰。從去年4月起,馬軍就給蘋果公司發去提示信,希望蘋果公司能注意產業鏈上出現問題的供應商,但卻一直沒有得到蘋果的明確回復。
“唯一的回復就是‘不回應’,他們不承認我們調查的一些企業是他們的供應商,并且表示因為涉及商業機密,也不會提供有關供應商的內容。”馬軍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環保組織將這種態度視為蘋果公司“秘密文化”的移植。“從其獨特而不易兼容的操作系統開始……到將這樣的傳統移植到它的供應鏈管理中。”
《蘋果的另一面》報告認為,蘋果及其秘密的供應鏈管理,導致公眾很難了解其供應商的構成,更奢談了解供應商的環境與社會責任表現。
國際非政府組織太平洋環境組織(Pacific Environment)曾向蘋果公司美國總部轉交了此調查報告,希望蘋果公司可以督促其供應商采取改善措施。然而,蘋果并未直接承認與聯建公司的供應關系,而是要求對方提供證明聯建公司為其供應商的證據,并稱會進行調查,但不會透露任何細節或時間安排。
馬軍與蘋果公司長達9個月的拉鋸戰,未能獲得任何積極正面的回應。
根據蘇州市工業園區提供的資料,聯建公司1999年注冊,2001年正式投產,公司注冊資本1.23億美元。主要生產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屏。
蔣和平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他2007年進入公司接的第一筆訂單就是做iPod的觸摸屏,他所在的車間自2008年起開始做iPhone的觸摸屏,“現在已經做到iPhone 4,整個工廠四層樓都在做。4樓現在做的就是iPad
推薦閱讀 DoNews 2月10日消息 春節過后,包括騰訊和阿里巴巴在內的多家互聯網企業在節后(初七或初八)上班第一天,給員工派發了開工利是。部分員工則開始在網上曬自己收獲的紅包。 據了解,各公司因情況不同紅包數額一搬從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蘋果”首次被環保組織指責無視產業鏈有毒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0210/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