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個人對自己的數據有著更多的權利。例如,在北歐諸國中,如果在博客中發布好友就醫的情況就被視為侵犯隱私。“而在美國,如果你的好友發布你在就醫的消息,可能會被認為不當,但不會帶來什么后果。所以,文化和法律起點都有很大差異。”
以往在美國,企業并不重視所搜集的數據,直接將其丟棄。但隱私擔憂卻逐漸開始改變這種狀況。“如今,美國顯然也已經意識到數據的價值,消費者傳遞給企業的數據本身就很有價值。”麥特維辛指出,“美國也逐漸開始向歐洲模式靠攏,認為隱私與用戶身份相關,應當加以控制。與此同時,歐洲也在向美國的方式靠攏。”
麥特維辛稱,這兩種模式將在何處交匯還有待觀察,但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谷歌短期內不會停止收集數據。
正視現實
“我認為這種隱私改變表明該公司決定正視現實,”沃頓法律研究和商業道德教授凱文·沃巴赫(Kevin Werbach)說,“Gmail和Google+等大量使用個人信息的服務已經不再是邊緣產品,反而成為了谷歌的核心產品。”
沃巴赫表示,隨著谷歌通過Google+進軍社交網絡,“該公司已經做出決策調整。”他說:“搜索引擎比社交網絡更容易做出保護用戶隱私的決定。專注于社交媒體意味著你需要收集大量隱私信息,這類信息的使用必然與你為用戶提供的功能相關。這還意味著要在其他服務中利用‘社交圖譜’,從而進一步推動信息分享。這也是Facebook一直以來的主張。”
但沃巴赫指出,谷歌在更改隱私政策的過程中一直保持透明,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值得贊賞。“谷歌正在與Facebook、微軟和蘋果等公司競爭,他們在某些領域的規模比谷歌更大,也更愿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用戶。”他說,“這使得谷歌很難忽視改革過程中的商業壓力。”
沃頓運營和信息管理教授桑德拉·希爾(Shawndra Hill)表示,谷歌幾乎別無選擇,必須要更好地利用數據。“從戰略上講,如果他們想與Facebook競爭,就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數據。”通過整合多個平臺的信息,谷歌已經加強了對廣告主的吸引力。“從本質上講,谷歌還是要通過廣告賺錢。他們的競爭對手同樣如此,所以他們總是會想方設法收集更多數據,并更好地利用數據,”她補充道,“這正是他們的目的所在——改善廣告發布方式。只要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有關隱私的討論和用戶從這類服務中獲得的價值,就會一直沖突下去。”(思遠)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 (小貝)北京時間2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節目Nightline主持人被特準進入富士康工廠內部探訪,并播放了相關的報道。 探訪期間,Nightline主持人比爾韋爾(Bill Weir)直接與>>>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22/3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