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質疑壓茶機宣傳前后不一
前半年政府在協助經銷商大力推廣壓茶機的,現在怎么說變臉就變臉呢?面對禁止使用壓茶機,安溪龍涓鄉的茶農小張說,今年初,他花3500元購買了一臺壓茶機,但前不久村里派人給村里的所有壓茶機都貼上了封條,說不準再使用壓茶機制茶了,并通知說如果在規定的時間上繳的話,可將按評估價格的50%予以補償,這意意味著剛買來不久的壓茶機要折價一半呢。無奈之下,在他那個村,一些茶農為了減少損失,只好把剛買來不久的壓茶機打個八折九折,買到了隔壁的漳州長泰產茶區;對于購買了壓茶機的用戶來說,這樣一變,用戶損失要多少啊,誰來為用戶損失買單?
“去年春茶前他聽說壓茶機好用,于是我花了3萬多元買來一臺壓茶機,想不到壓茶機剛買來用了還不到1個月,說禁就禁了,變得也太快了,要是相關部門早點禁止就好了,茶農買一臺壓茶機要省吃儉用幾年啊。”另一位安溪大坪鄉的茶農老張說,去年11月12日,安溪縣人民政府承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安溪)茶機具博覽會”,當時大坪鄉的有關領導還專門帶他們茶農參觀了博覽會,并鼓勵茶農購買壓茶機,提高生產效率。在鄉領導的大力提倡下,他與其他茶農一樣,花了4.5萬元購買了一臺壓茶機;但想不到的是,壓茶機才買來幾個月,縣里就下發通知,開始禁用壓茶機了。
老張說,據他了解,目前僅大坪鄉的茶農大約購買了三四百臺壓茶機,由于在收繳壓茶機上,茶農普遍存在抵觸情緒,所以禁止使用壓茶機的“封條”只下發到購買壓茶機的茶農家中,讓茶農自己給壓茶機貼上封條,但許多茶農拿著“封條”只是走走形式,并沒有把封條貼在壓茶機的進料和出料口上,雖然壓茶機貼上了封條,但仍照樣在生產使用。
由于安溪禁用壓茶機的理由中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地理標志產品安溪鐵觀音 》,因此小楊指出,壓茶機并不在國家規定的強制認證農業機械產品目錄當中,因此安溪長坑鄉政府的“通知”當中提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并無依據。此外,小楊還認為,對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安溪鐵觀音的國家標準《地理標志產品安溪鐵觀音 》是2007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該標準的第五章第四節規定了安溪鐵觀音的初制工藝是“茶青→曬青→涼青→搖青→揉捻→烘干→毛茶”。由于該標準只規定了加工鐵觀音茶葉的流程,并未指定應采用哪種加工設備,且是非強制性的,因此,無論是采用傳統的手工揉捻,還是前幾年廣泛使用的包揉機,或者是今年開始流行的壓茶機,只要存在“揉捻”環節,就符合“安溪鐵觀音”的國家標準了,因此壓茶機的使用并不違反“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相關規定。
相鄰安溪的其它產茶區未受禁用
安溪禁用壓茶機,哪么與安溪相鄰的產茶區是否也存在禁用壓茶機的情況呢。在采訪中,與安溪大平鄉緊鄰的隔壁的小坪村的茶農小高告訴記者,雖然同是產茶區(原屬安溪縣管轄,后劃歸廈門同安縣管轄)但他們村并沒有接到禁用和收繳壓茶機的通知。
小坪村的茶農小高向記者介紹說,壓茶機是去年夏茶生產季節才開始走進茶鄉,被茶農用來制茶的;當時壓茶機上市時,有多個品牌,生產產地有安溪、同安、三明等地,價格普遍在2—5萬元左右;由于這種壓茶設備生產效率高,制出的茶葉型狀比傳統揉茶機更好,因而受到了茶農的歡迎。今年4月他花了35000元從三明購買來這種壓茶機,經過使用,感覺壓茶效果很好,目前他村里的茶農普遍用壓茶機代替過去的費時費力的包揉法進行制茶。
此外,與小坪一樣的是,我省的茶葉主產區之一的漳平目前還在推廣壓茶機。5月初,龍巖一媒體還在一篇題為《漳平舉行海峽兩岸茶產業專場對接會》的報道中說“臺灣烏龍茶快速壓揉成型技術、斜推推力軸承快速揉捻機開發與應用等3個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1300多萬元。
茶農小高認為,茶葉的機械化及科學化是必然之路,如果沒有機械制茶的先行者,到今天可能還是幾百年前的純手工的樣子。他記得當安溪一帶第一個使用空調進行茶葉恒溫制茶的時候,也受到很多人的指責及拒絕使用,但現在如果是夏季,沒有使用空調設備的茶農,就做不出好茶來。同樣,壓茶機也有個使用過程,如果真的不好用或造成茶葉質量下降,茶葉價格買不上去,不用政府查禁,茶農自己就不會去使用壓茶機了。
壓茶機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它的去留
一方面,壓茶機將茶葉壓扁,對茶葉內含物破壞性極大,茶葉沖泡時容易展開,湯味青澀,不耐泡,湯色混濁等,造成茶葉品質下降,不受市場歡迎;另一方面壓茶機從體力上解放了茶農制茶強度,對于這個問題,有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呢?福州一經營茶葉的茶商范老板一語中的的說:“壓茶機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它的去留。”范老板說,他今年除了到安溪購進傳統包揉工序生產的茶葉外,同時還進了一批用壓茶機生產的茶葉,雖說是在同一產地和同一時間生產的茶,但由于使用的制作方法不同,兩者之間的茶品質確實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壓茶機生產的茶葉不耐沖泡上。在對比這兩種不同工藝的茶葉時,他把兩種同是一片茶園采摘下來,但使用以上兩種不同制法制出的茶葉進行外觀和沖泡對比,發現這兩種茶葉的外觀基本沒有區別,外型機壓的還更好看漂亮,但在沖泡壓茶機制出的茶葉時,沖泡第1遍就出現了“散茶”和茶湯味道偏濃的現象,而傳統包揉法生產出的茶葉沖泡3遍后才出現“散茶”,且茶湯濃淡適中。由于壓茶機生產的茶葉在品質上有以上缺陷,所以他把由壓茶機生產的這種茶定位在中低檔茶葉這個層次上;而另一位茶商則明確表示,他進的都是中高檔茶,所以他不會進那種用壓茶機生產的茶葉。
業內人士許泉說,要保障安溪鐵觀音的長久健康發展,所有的一切都應該建立在茶葉品質有保障的基礎上,所以對安溪縣禁用壓茶機的這一舉措表示支持。但另一業內人士張健說,雖然目前的壓茶機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壓茶機確實為整個制茶過程中解決了最辛苦的環節。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過程中,機械的作用不可小視,可以說,沒有機械的進步,就沒有農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茶葉生產也不例外;茶葉機械的廣泛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一長期研究市場經濟的學者江先生則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在選擇茶葉生產設備時,茶農有自主選擇制茶設備的自由,用什么機械設備,用什么方法制茶茶農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只要制出的茶葉衛生合格,愿意用壓茶機生產就用壓,愿意用手功生產的就用手工生產,這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要做好茶,要買出好茶價,茶農就會慎用會導致茶質量下降的機械。對于消費者而言,消費者喜歡手工制作的茶,就買手工制的茶,喜歡壓茶機壓制的茶,就買壓茶機壓制的茶,一切看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喜好。因此說,手工制茶也好,機械制茶也好,一切看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喜好,壓茶機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它的好壞和去留,而不是行政上的“一刀切”,況且禁用壓茶機,幾萬元的設備損失誰來承擔。如果對有關部門能對壓茶機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而不是禁用,這才是服務茶農的上策。
推薦閱讀
洪巧俊:剖腹自醫 農婦吳遠碧還是走了 來源:紅網作者:洪巧俊 剖腹取水,吳遠碧還是走了! 當我知道這個消息時再次感到震撼,眼眶里再次涌出悲憤之淚。 當即我在微博寫道:剖腹取水,吳遠碧走了!悲痛涌上心頭,問蒼>>>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607/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