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現在第三方支付的迅猛發展,最直接的沖擊實際是銀聯。當然,混亂的網絡支付競爭也擾亂了這個新興的市場,帶來了很多潛在的風險,比如客戶資料的泄密等等。第三方支付作為迅速發展的渠道拓展方,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和它們合作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董俊峰:商業銀行面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和服務智能化的嚴峻挑戰,如果不去大膽創新,不去主動轉型,確實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
首先,央行今年6月的不對稱降息實際上拉開了利率市場化的序幕,銀行利差明顯收窄,未來銀行以傳統的利息收入為主的舊有經營模式已經基本接近尾聲。全球銀行Top 10里,中國有多家大型銀行上榜,但高盈利水平不代表高盈利能力。
第二,金融脫媒是今天非常普遍的現象。例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出現,還有互聯網公司的出現,它們也在做一些金融業務,銀行所主營的金融服務領域,新的市場進入者正在分流這些原屬于傳統銀行的業務和客戶。一方面在金融脫媒,另一方面,在市場新進入者和傳統銀行之間,存在監管標準的不對稱。
第三,互聯網新興的應用和移動互聯一些新技術的出現,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銀行是相對比較穩健保守的行業,這方面的創新文化和反應速度相比前者要滯后和緩慢得多。
所以這三個方面決定了銀行必須轉型發展、創新發展。
說到支付創新,有兩個方面建議,一個是支付產品創新,銀行必須要學習和注重客戶體驗的變化,快速調整產品創新和研發策略,優化面向客戶服務的交互界面,最大程度地提升隨時隨地隨心的客戶體驗。另外一個方面,支付鏈條的各個參與方,應在大的生態環境里共榮共存,有序發展,監管部門在協調市場秩序以及加強相關業務和技術標準規范監管方面,有進一步發揮作用的空間。現在,我覺得這個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多少有點無序的狀態,大家都是只管自己悶頭發展,沒有去深度思考這個行業如何在一個健康的生態空間里協調發展,如何走得健康,走得平穩,走得可持續。
戴兵:從今年各家銀行中報來看,銀行存貸利差在收窄;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加之GDP增速放緩,銀行業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盈利壓力將越來越大。從這點上看,銀行業在與支付鏈條上各個參與方合作過程中,在業務收入方面已經沒有讓步空間。
楊丹菊:在移動支付領域,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環境的問題。浦發銀行推動支持非接觸方式的金融IC卡,只能跟在后面做,因為這個市場不是中小銀行能推得動的。
各家銀行都在同一艘船上,除非像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有大行肯放棄暫時的利益去推動這個業務,改善市場環境,否則對于跟隨者而言,無法改變大環境,只能采取跟隨策略。
“多層次、差異化的支付市場格局”
謝凱:在整個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商業銀行不是一個特定的行業,而是一個基礎設施、一個支撐體系。所以,金融行業應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進步和變化的。
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在電子支付、移動支付等行業不斷創新的促進下,電子銀行也在進步,并努力地為這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相適應的服務。
當前的電子支付格局多變而復雜,但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與其說面臨的是格局變化的沖擊,不如說是商業模式的挑戰。因為從風險偏好的角度來講,商業銀行肯定還是偏傳統的。
在國外,線上支付的費率比線下支付要高,其原因在于互聯網的成本更低,商戶的利潤率回報更高。尤其在互聯網市場上,支付環節對于整個信用體系而言比在線下更重要。所以,基于成本和基于對商戶信用支撐的角度,國外的電子支付機構能夠收的費用比線下更高。
但在中國市場則相反。其核心的原因是我們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不是按照金融支付業務,而是按照電子商務公司的商業模式來運作的。我認為,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應該一起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價值體系和合理的市場價格。
站在一個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個合理的市場格局應該是多層次、差異化的。哪怕是一些小規模的支付公司也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服務、合理的收益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
“移動支付3年后將成主流”
李軍:目前來講,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整個移動支付格局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金融機構、運營商、第三方支付。
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聯和各商業銀行。其中,銀行的手機銀行業務做得不錯,但在近場支付領域主要還是在部分區域進行試運行,關鍵是用戶體驗不夠好。運營商方面,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都在做,它們有自己的支付公司,基本上跟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模式差不多。但不足的是其缺乏經營經驗,以及相關的商戶資源,因而需要跟相關方面合作。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還比較小,但其做了不少創新,比如二維碼的支付方式。
總體來看,中國的移動支付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表現在整體普及率還比較低,多數移動支付業務與產品還處于試商用階段,產業鏈各方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整體上來講還處在探索期。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已經讓包括金融機構、運營商、第三方支付等參與企業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在移動支付領域布局,進一步促進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
德勤《2012~2015年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趨勢與展望》的調查顯示,66.67%的受訪者表示其公司已經制定了移動支付戰略并提供移動支付服務,擁有戰略但尚未提供服務的占到20.72%,兩者合計87.39%。
在移動支付不斷普及的情況下,其將于未來3年發展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的普及率也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德勤的調查對象認為近場支付在未來3年內會受到高度和中度關注的占到了93%,認為遠程支付在未來3年受到中度和高度關注的也占到95%。報吿稱,各方對于移動支付的持續關注將進一步推動越來越多的參與方加入產業鏈以及移動支付工具的創新、推廣與普及。
目前,中國移動支付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來自金融機構、移動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各方都分別進行了積極的嘗試,2015年這一局面仍將繼續。
金融機構主導的商業模式以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為主,可以整合利用現有的金融網絡、清算系統、客戶及商戶資源,但對終端設備制造商的控制能力弱。反之,運營商模式對終端用戶和終端設備制造商的控制能力較強,但缺乏商戶資源。第三方支付在用戶和線上商戶資源上具有優勢,但線下商戶資源不足,對終端設備制造的影響力也有限。
推薦閱讀
“其實從支付角度來說,我們公司有點另類。” 錢袋寶執行董事孫江濤一上來就自己爆料。 傳統的支付公司通常只是做清算業務,很少涉足硬件研發。就算要用到硬件設備,也多采用委托外部開發或者采購的方式。而錢袋寶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支付行業新棋局:移動支付3年后將成主流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20901/8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