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eekwire日前舉辦的科技大會上,T-Mobile美國公司首席營銷官科爾·布羅德曼對手機補貼進行了炮轟。他認為,手機補貼扭曲了用戶對于硬件的價值評估,更扭曲了終端實際成本,導致制造商、運營商形成不同的內耗。布羅德曼稱,T-Mobile美國已嘗試提供不含補貼但無需簽長約的資費套餐。
高額終端補貼蠶食利潤,越來越多的運營商不堪重負,開始反思“貼錢賺用戶”的發展模式。在國內,中聯通在去年推出了三年期的iPhone合約計劃,同時將兩年期零元購iPhone的套餐門檻提高到386元,補貼力度較以往減少。在歐洲,移動運營商的做法更激進,3月,西班牙兩大移動運營商西班牙電信和沃達豐相繼宣布不再對新用戶購機提供補貼。
國情不同導致中美手機補貼方式不盡相同
美國目前雖沒有明確的電話用戶實名制規定,但對于占移動用戶約九成的后付費用戶,美國運營商出于計費、信用建立和查詢的需要,均要求用戶提供社會保障號(SSN)、真實姓名、地址等;美國的信用體系非常完備,每個人的社會保障號相當于身份證號碼。因此,后付費用戶實際上就是實名用戶。對于預付費用戶,各運營商也有不同的信息資料要求,大部分情況下這些信息都包含了用戶的真實身份。
在中國,由于完善的信用體系尚未建立,運營商在進行終端、資費補貼的時候,為防止惡意套機,無論補貼比例大小,用戶所交納的購機費用與預存話費總和基本上都會大于終端的成本價,然后運營商在合約期內分期返還話費。這種模式下,提前終止套餐的用戶會損失尚未返還的話費,但不需知會運營商。
而在美國,用戶購機是不需要預存話費的,因此手機補貼非常“真金白銀”。如果用戶需要提前終止合約,運營商會根據履約時間長短收取提前終止費;運營商并不需擔心用戶惡意提前終止合約,因為此舉會在用戶的個人信用記錄上留下污點。
中美兩種手機補貼方式相比,中國方式比較有利于保護運營商的利益,但無論是存費送機還是購機送費,用戶都必須先交納一筆超過手機全價的費用,這樣就會影響用戶對補貼力度的感知。美國方式對用戶的心理沖擊力極大——以低廉的價格,就可以獲得市價高昂的智能手機;但這樣一來,對運營商的現金流影響也很大——運營商先支付終端的全部成本費用,然后只能通過用戶分期話費得到彌補。
雖然中美兩種補貼方式對運營商利潤的影響一致——以近期利潤換取用戶忠誠度和ARPU,以期獲得遠期利潤。但因中國方式是分期補貼,美國方式是一次性補貼,美國運營商連現金流都犧牲了。因此美式補貼對運營商的財務指標負面影響更大,運營商取消手機補貼的動力也更大。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歐盟委員會在三月曾提議,如果外國企業所在國多次歧視歐盟企業,將禁止該企業獲得歐盟超過500萬歐元(6370萬美元)的合同。本周三華為批評歐盟禁止非歐盟企業獲得利潤可觀的公共合同,它聲稱此舉只會為更多貿易限制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全球手機補貼政策 運營商反思各有利弊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