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中國“Siri”或安卓“Siri”的計劃不太適合國內創業公司,因為投入大、風險高、技術難以實現。——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
中國“Siri”從頭開始創業難,但有積累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還是存在的。建議這些實力企業積累自身創新研發能力的同時,要考慮可持續發展性。
——天使投資人薛蠻子
“‘漢堡包多少錢一個’英文怎么說?”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向手上的智能手機發問,頓了兩三秒,手機“說話”了,不過說的卻是德國城市漢堡的百科知識。劉慶峰再試,手機才給出了正確的回答:“How much is a hamburger?”
這不是蘋果的“Siri”,而是科大訊飛不久前發布的“訊飛語點”,柳傳志、李開復等知名人士和1000多個開發者見證了此次發布。幾位業界大佬們的現身和發布會上語音識別出現錯誤,是國內手機智能語音助手開發領域火爆與問題并存的一個縮影。
當地時間2012年3月13日,美國華盛頓,一位女士正在試用iPhone4S手機上的Siri語音助理功能。東方IC供圖
自從蘋果在iPhone4S上推出智能語音助手“Siri”以來,智能語音助手的開發熱潮從國外迅速蔓延到國內。短短兩三個月,小唐龍、Airi、蟲洞、小i機器人等智能語音助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頭來。
如此火爆的情景,讓人不由發問,在中國類似“Siri”的開發和應用迎來春天了嗎?
中國“口音”帶給本土企業機遇
目前,蘋果公司對于Siri中文版研發進度、推出時間三緘其口。蘋果公司為何遲遲未推出Siri中文版呢?
有分析認為,聲調和地方口音龐雜,或許是Siri中文版遲遲未推出的主要原因。一家國外媒體表示,對于語音識別來說,中文極具挑戰性,因為普通話只有400個單音節聲音,根據聲調予以區別,而且中國還擁有很多種方言和數不盡的地方口音。
“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特殊性,是Siri中文版需要克服的最大癥結。”捷通華聲董事長張連毅分析,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語言、文化有其特殊性。雅虎、谷歌等互聯網巨頭曾經橫掃國際市場,但到了中國就“水土不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際語音巨頭轉而謀求收購中國公司。今年1月,自主研發的智能手機助手“小唐龍”,僅比蘋果公司iPhone4S發布的Siri晚了3個多月。但早在2010年,總部位于美國的一家世界級語音技術公司就找上門來,希望收購捷通華聲。
“蘋果公司前段時間在日本推出了Siri日文版,但并不是很成功。”張連毅分析,在中國市場上,蘋果公司一定會慎重而行,畢竟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一旦推出一款不完善的產品,將會對蘋果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國際巨頭的劣勢,對中國企業而言就是機遇,這也是中國企業研發類似Siri產品的最大優勢。
此外,與蘋果公司相對封閉的體系不同,中國本土企業的語音平臺從一開始就是開放的。今年初,捷通華聲和科大訊飛兩款智能語音平臺——“靈云”、“語音云”上線,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利用語音平臺開發出第三方應用。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近日在全國愈演愈烈的聯通“隨意打”風波持續升級,不僅各地聯通紛紛效仿浙江聯通推出類“隨意打”業務,同時,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對“隨意打”的模糊表態更是讓業界摸不到事件發展的方向。有專家認為,“隨意打”僅著>>>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