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業界人士以“七傷拳”來評價浙江聯通此次所采取的“隨意打”競爭策略,而另一方面也有專家稱其屬于正常的競爭行為,或有“破壟斷”之意。
在一個名為“通信人家園”的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網友早已對浙江聯通的“隨意打”業務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辯論雙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方認為聯通違反行規惡性競爭,損人不利己;另一方則認為,通信業需要這種競爭來打破壟斷,企業有權根據自己的優劣勢和發展戰略采取不同的策略。
打破行業慣例
浙江聯通此次的做法似乎改變了通信行業的慣例。
在資深電信專家馬繼華看來,聯通此次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此種手段來奪取一定的用戶數。他也指出,這種策略的穩定性極差,并不一定能爭奪到多少用戶。加上聯通通過廣告的方式將零資費展現出來,勢必會導致用戶對未來話費下降的期望值升高,甚至還會有不少用戶認為:可以免費打電話。
一位網名為“kaola0839”的離職聯通員工在“通信人家園”論壇中表示,“隨意打”其實是聯通所能拿出的最極端手段,目標為:擴大自己的用戶群;拉低移動的盈利水平。
中國移動日前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平均每月每戶(ARPU)收入較上季度大幅降低。一季度,中國移動的ARPU為65元,較上季度的74元下跌12.2%。同時,移動一季度凈利潤增長3.5%,落后于去年同期的5.3%。
雖然中國移動在營業收入方面實現了穩定增長,但ARPU值及凈利潤增長均有所放緩。對此,中國移動解釋為低使用量客戶增加、一人多卡現象普遍以及資費調整,使ARPU值及平均每分鐘收入繼續下降。
“盡管,中移動的(ARPU)收入較上季度大幅降低并非受此事影響,預計第二季度的(ARPU)收入還會繼續下降,但幅度不會有一季度那樣大。”馬繼華分析稱,聯通的此業務可謂給移動將了一軍。
業內人士:正常的市場化競爭
易觀國際分析師黃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事件屬于正常市場機制當中的一個市場化競爭行為,是聯通將自身的優劣勢相結合的結果。聯通在2G業務上處于劣勢,如何將劣勢更好地轉化為優勢,這個措施也比較有針對性。因為聯通的優勢在3G,其可通過低價的策略來吸引2G用戶,當吸取到一定的用戶量后,可通過網內升級或是提供某種優惠模式轉成3G用戶。
黃萌還認為,3G業務一直以來是聯通和電信主打的王牌。移動除了在2G上的保有量很大以外,其品牌及其服務相當有優勢,而移動最大的劣勢則在3G產品上的服務和終端上,如此一來,聯通和電信一定會抓住移動的這個劣勢上發動攻勢。
在黃萌看來,此次“隨意打”事件屬于聯通較大力度的一起營銷個案,僅僅只是配合拓展業務,至于幾個省市相應推出“隨意打”是很難在集團層面上定制出一個標準化產品,該業務的時效性較強,可能半年或許一年,短的話可能僅開展幾個月。然而該業務的推出,多少也會有一些風險,集團也會進行相應的規避。
聯通此次業務促銷使移動處于非常被動的境地,電信也有可能跟進。“移動在3G上沒有優勢,若其相應做調整,對它的營收應該會有影響,因此移動更多的不會是打價格戰,可能會有一定幅度的優惠,伴隨更多的則會是強調其服務、品牌等。”黃萌進一步強調。
法律專業人士趙占領認為,浙江聯通推出“隨意打”,是希望再次發力吸引2G用戶,但這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所禁止的低價傾銷行為,同時也不屬于上述法律中規定的四種例外情形。低價促銷,作為一種營銷手段具有合法性,但這種手段的使用要有限度,即不能無限制地低價競爭,企業自貼錢去打價格戰,等于是把競爭對手消滅,再大幅漲價。這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雖然短期對消費者有利,但長遠來看對消費者不利。
推薦閱讀
除聯通支付公司以外,國內其他兩家運營商也均成立了自己的支付公司,分別為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兩家公司與聯通均在去年12月31日獲得支付牌照。三大運營商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競爭已拉開序幕。>>>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