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王嵐)數據顯示,相比蘋果公司超50%的毛利率,多家國產手機廠商的毛利率在10%到20%之間,其他國際知名廠商則多在30%左右。一方面是HTC、摩托羅拉等知名廠商“自降身段”進入千元機市場,另一方面百度、盛大等國內互聯網企業半路殺出“戰略性”攪局,低價進軍手機市場。“多賺吆喝少賺錢”,有業內人士如此形容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現狀。有業內人士表示,手機產業進入門檻較低,但手機行業競爭同樣非常激烈,每年雖然有不少品牌上市,同時也有眾多品牌倒閉。而中國手機要想突破現有只賺吆喝少賺錢的局面,擁有好的產品是唯一的出路。
在以往國內的千元機市場,本土品牌依靠成本控制和價格戰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而面對爆發式增長的智能手機市場,不僅互聯網企業欲分一杯羹,連一些國際知名廠商也是“放下身段”進入爭搶市場。
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市場仍然是以量取勝,部分企業甚至是只賺吆喝不賺錢。雖然高端機的利潤率有目共睹,但蘋果的地位一時難以撼動,不少企業也是希望借助性價比優勢打開市場。
激烈的市場競爭并沒有減少國內廠商進入的熱情,由于智能機對硬件軟件相關的產業鏈整個要求更高,包括聯想、中興、華為等知名廠商反而紛紛發力,連續推出智能機進軍海外市場。
同時,國內包括百度、小米、盛大等互聯網企業則是從半路殺出,相繼推出低價的硬件設備。昨日亦有消息稱百度與富士康接洽擬涉足低價的千元智能機市場。
據了解,互聯網企業的手機設備普遍是通過代工廠生產,往往是以相對“低價+高配”來吸引消費者,然后通過其他增值互聯服務等模式達到盈利的目的。以盛大為例,此前盛大推出的電子書則是通過內容收費來補貼其在硬件方面的投入。
有業內人士稱,由于缺乏完整的手機生產線、研發、售后服務,互聯網企業制造手機仍然面臨很多問題,目前多數企業仍只是“戰略性”布局而已。
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為何還有廠商不斷想進入?有業內資深人士表示,主要是手機進入門檻低,如果只是做一款手機,200萬人民幣就足夠了。而互聯網企業推出自有品牌手機,其具體做法則是選擇手機廠商合作以捆綁其應用服務。市場普遍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通過占據手機終端移動互聯網入口,以保證各家的產品服務能夠直接推送給消費者。
推薦閱讀
SK集團旗下SK電訊通過高品質的LTE服務,吸引了大量用戶,截至4月16日,公司的LTE用戶達到208.8萬人,率先在韓國突破200萬人大關。同時在全球移動運營商中,LTE用戶數量排名第三。SK電訊于2011年9月推出LTE網絡服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產手機利潤低僅賺吆喝 好產品是唯一出路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