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垃圾短信再次成為主角之一,繼續撩撥著用戶那脆弱的神經。
相信很多人對2009年央視3·15晚會上的一幕仍記憶猶新:垃圾短信第一次作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被提了出來,當時的“麻煩制造者”是中國移動,今年的造惡者變成了中國電信。
毫不諱言,用戶對垃圾短信已是不堪其擾,對其早已“恨之入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在每年的兩會上均為此“拍案而起”,監管部門也一直對其嚴打,但效果卻不甚明顯,垃圾短信大有越打擊越猖狂的趨勢。
一組數據可以體現出它的野蠻生長態勢。去年春節期間,360手機衛士為7000萬用戶攔截的垃圾短信超過1.4億條,其中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是垃圾短信重災區。
垃圾短信出現在手機中的頻率有多高?據中國互聯網反垃圾郵件協會發布的《2011年中國反垃圾郵件調查報告》顯示,這些垃圾短信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中獎詐騙類短信”、“冒充銀行扣款類短信”和“違法出售票據短信”。我國手機用戶平均每周收到的垃圾短信從2010上半年的每周12條,上升到現在的13條多。
面對毫無緩解的“災情”,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垃圾短信就沒有一個可根治的方法?
事實是,對于垃圾短信的處置,主管部門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為工信部)并未放松對它的管理,甚至專門設立了一個垃圾短信舉報平臺——用戶在收到垃圾短信后,可直接轉到12321進行舉報。據悉,2011年工信部處理短信群發端口5195個、號碼2120萬個。
按照常理,垃圾短信應該在主管部門的打擊下銷聲匿跡,但現狀卻讓人深感蹊蹺。那么,治理垃圾短信的困境究竟是什么?
經過央視的多次曝光,社會已經看清了一切,關鍵的一項原因就在于網絡運營商的不作為,甚至是姑息養奸。因為,運營商完全可以通過現有技術手段在源頭進行阻截。
據《人民日報》去年10月的一則報道,廣東一用戶因不堪短信電話騷擾和個人信息泄露,將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公司(廣東電信)告上法庭。被告接到法院的傳票后,馬上將原告列入一份“紅名單”內,通知全體代理商不得再向這名用戶進行電話推銷、發送廣告短信。
事已至此,我們終于明白:原來,只要上了運營商手中的那份“紅名單”,就可以擺脫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這一案例充分說明了運營商平時掛在嘴邊的說辭——“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只是一個用以愚民的借口。
更可怕的是,電信運營商本身就是垃圾短信發放源頭和最大獲利者,因此,指望運營商認真查處垃圾短信,頗有些與虎謀皮的味道。此次央視3·15晚會上揭露的垃圾短信問題,背后就隱藏著中國電信睜只眼閉只眼的曖昧。
其次是工商行政部門對見利忘義的短信運營公司監管的缺失。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總體上看我國終端廠商發展迅速、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但整體利潤率較低。這種情況在山寨機產業中亦能看出端倪,由于智能手機方案硬件價格愈發透明,山寨智能機性價比遠不如山寨功能機,市場急劇萎縮,淘寶網上的雙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用法律攻克垃圾短信的生存堡壘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