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行業,2011年以來先后爆發了諾基亞與蘋果、摩托與蘋果、三星與蘋果、HTC與蘋果、華為和摩托羅拉、中興和愛立信訴訟案等多起知識產權糾紛——多家通訊業巨頭陷入專利訴訟戰。
這些專利訴訟中,除了技術本身的糾紛外,更多透露出的是商業競爭痕跡——即通過專利訴訟遏制競爭對手銷售,限定競爭者的成長空間。而要打破這樣的專利糾紛,專利儲備建設相對薄弱的一方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以HTC與蘋果專利侵權案來看,由于HTC手機使用的是Google公司開發的Android系統,為了完善Android的生態系統, Google公司不惜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獲得摩托羅拉公司數量龐大的專利,從而為Android操作系統增強應對專利訴訟增強防御力,保護Android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
通信行業知識產權糾紛的高密度出現,一方面在于行業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模式的不斷出現,開始對舊有產業格局產生沖擊,導致傳統勢力在競爭中不斷祭出專利訴訟的手段遏制;另一方面,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也需要通過專利等知識產權手段,保護自身技術與研發的現有利益。
一種觀點認為,要在通信標準中擁有核心專利,必須提前對標準的多種可能變化部署相應的專利,而這就要求通信企業必須擁有大量的專利,以應對市場競爭和謀求企業利益最大化。
由此可見,無論從企業發展還是自身保護的層面來看,對于中國通信企業來說,都必須擁有強大的專利即知識產權建設能力,來避免企業在市場競爭的被動局面。
撇開專利在企業競爭攻防中的作用,通信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力建設意味著走向未來的根本。
從國內通信行業的發展經歷來看,在模擬通信(1G)時代,中國的通信企業還比較弱小,中國通信市場被全球主要通信巨頭所共同把持,中國通信企業幾乎沒有知識產權可以保護的技術創新成果。
進入2G時代以后,中國通信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但技術創新上仍然以學習、引入國外先進技術為主。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目前手機行業進入門檻低,幾百萬就可以做手機了。業內流傳說:日本手機拼技術,韓國手機拼外觀,美國手機拼體驗,而中國手機則是拼價格。有業內人士透露,如果只做一款手機,200萬就可以,用200萬搏1000萬人民幣,因>>>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專利儲備是通信產業成敗關鍵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