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村泉)如今,消費電子產品已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在外出行、居宅在家幾乎都要與消費電子產品密切相關,而涉及此類產品的消費投訴每年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多年的經驗積累證明,只有在媒體關注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環境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IT商業新聞網作為一家IT界主流網絡媒體,在本次“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活動期間,將結合當前消費電子產品投訴熱點全方位關注消費者投訴,并依托自身媒體優勢,力求真正為消費者解決投訴難題,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案例
在廣州某公關公司工作的李小姐,經常需要用手機上網。此前,李小姐一個月的手機上網包月流量一般都用不完,今年元旦過后,李小姐發現,往往只用幾天時間,自己的包月手機上網流量就全部耗盡。到維修中心一檢查,才發現自己的手機中莫名其妙地安裝了不少的惡意插件,而整個過程從未有任何提示。維修人員告知,這種手機木馬是利用Android系統的漏洞進行攻擊,危害非常嚴重。不僅可以強制開機自啟動、強制聯網、竊取并上傳用戶手機中各種信息,還會將病毒組件偽裝成圖片,持續不斷地從后臺大批量下載、安裝插件。手機流量被大量消耗的同時,甚至會破壞系統完整性,影響手機的正常使用。
相比李小姐,深圳陳先生的遭遇更讓廣大用戶提心吊膽。陳先生是個生意人,為了業務方便,陳先生開通了手機銀行業務。春節后的一天,陳先生發現自己的手機停機了。 由于此事陳先生無法使用手機銀行,所以當天下午他便親自到銀行辦理業務。當他將卡插入ATM機后卻發現自己賬戶上的三萬元不翼而飛。銀行的工作人員告知陳先生,三萬元是在上午通過手機銀行將卡內的錢取走的。而手機停機則是因為他的手機號在營業廳被人冒名補辦,導致自己的手機被強制停機。經檢測,陳先生的智能手機是感染了知名的“終極密盜”手機病毒,其典型特征為,侵入手機后會自動在后臺監聽用戶的輸入信息,捕獲到用戶的銀行密碼后通過短信外發給黑客,對方一旦遠程修改密碼,則可進行轉賬操作。
點評:
黑客病毒產業鏈正在將重心從PC轉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消費者需大大提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時的安全意識,確保自己的隱私和資金安全。
IT商業新聞網315投訴平臺
推薦閱讀
3月15日晚間消息,央視今晚8:00播出的以“共筑誠信有你有我”為主題的“3·15”晚會中,曝光了東莞電信、廣州電信、上海電信、隨州電信等中國電信地方站,為了增加收入,都在為垃圾短信的發送提供各種便利。 3月15日>>>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