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報道】(記者 李娜)最近,小米手機與聯通的“聯姻”似乎從表面上解決了后顧之憂問題,但一位業內人士向IT商業新聞網坦言,小米以為有了一定的量采,有了規模,自然會形成后續的保障,不過孰不知和運營商走產品定制路線,已經是薄利,況且聯通也只是嘗試性的合作,所以小米面臨的問題依然無法從根本解決。
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約為16.5億部,其中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達36%,即約為4.5億部。
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速度更是讓人驚嘆,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達到2390萬部,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到年底這個出貨量將達到4500萬-5000萬部,到2012年則將會增長近一倍,超過1億部。
從品牌格局來看,以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占據了出貨量的70%以上,年出貨量均在2000萬部之上,以中興、華為等為代表的本土企業也正在后繼發力,年出貨量也均達到了1200部左右,有數據顯示到2012年,華為與中興合計智能手機出貨量將超過5000萬部。
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何士友在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也表示,中興2012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目標將在2500萬部左右。
反觀小米公司,今年8月才推出手機,截至目前,已過去4個月,小米自己給出的數據是發貨30萬部,對比傳統手機制造商的出貨量,真可謂滄海一粟,從長遠意義來看,對行業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而之所以近期備受用戶關注,這和小米手機低價策略以及模仿式的饑渴銷售大有關系,低價的策略適合中國人的消費心理,不過低價背后售后服務保障讓人不得不擔憂。
援引產經觀察家曾高飛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采訪時的表述,小米手機的成功之處在于網絡炒作的成功,而并非其手機本身的成功。“小米手機的考驗在于規模銷售以后,如果手機質量和應用沒有卓越之處,售得越多,危機越大”。
而除此之外,IT商業新聞網也了解到另一個小米手機存在的危機,就是供貨鏈的保障。眾所周知,傳統手機商與芯片以及其他相關合作伙伴都是有著多年合作關系,彼此已經形成穩定的供求關系。
如以國產手機商中興為例,每一年年末中興和高通等合作商都會簽訂下一年手機芯片需求量,而這個量大多是上百萬級別,甚至上千萬,而中興付給合作商的費用也會分階段付完,因為彼此有著良好的合作保障。
相反,小米手機的極少出貨量以及與產業鏈各環節合作商遠沒到那個份兒上,自然就要先付費,而且也沒有建立起良好的供求規劃,一旦遇到芯片采購量高峰期,小米手機的供貨也將隨之奔潰,后果可想而知。
以此計算,小米手機成本大約在1300-1500元間,每10W臺就要向上游供應商一次性支出不少于1億現金,利用網絡快速銷售是了盡快回款,如此看來,其資金鏈條存在很大的斷裂隱患,以這樣的出貨量及供應鏈雷軍還自稱小米手機已比肩國內一線品牌。
推薦閱讀
自打新的蘋果手機獲得工信部的入網許可證后,iPhone4S價格如何,何時開賣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有消息人士稱,中國聯通版iPhone4S將于明年元月6日開賣。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管維)IT商業新聞網記者近日在微博上>>>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