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張樵)從去年11月22日起,攜號轉網試點到目前已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頗為諷刺的是,很多用戶寧愿選擇持有多部不同運營商的手機,也不愿“費力不討好”地進行轉網。這樣一來,平衡運營商的市場結構的初衷不僅未達到,何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也成了一個未知數。
其實,攜號轉網并不屬于用戶的天然權利,這個概念到90年代時才產生。此前,類似于電話號碼這樣的電信網絡ID屬于用戶運營商一直存在爭議,在1996年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設置攜號轉網制度后,運營商之間才慢慢達成共識,2003年底,攜號轉網才正式在全美運營商間開始,由此可見,攜號轉網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個不易推行的問題。
然而時至今日,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攜號轉網的進度已大大落后于許多國家,甚至包括今年年初才正式啟動攜號轉網的印度。
攜號轉網遇中國式困局 凸顯監管部門矛盾心態
8月時,根據印度公布的一組截至6月底的數據,自1月份全面推行攜號轉網政策后,印度移動用戶已有1300萬人更換運營商。相比之下,截至11月份,天津辦理成功攜號轉網的用戶僅5萬余名。這等于是自5月至11月的半年時間里,只有數千名用戶攜號轉網。
“攜號轉網在國際上已經推行長達十年以上,這是國際上公認的反壟斷手段”。北京郵電大學闞凱力教授說。由于電信業“網絡效應”(經濟學稱“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信息產品存在互聯的內在需要,使用得時間越長,用戶對于網絡的依賴性就越深,運營商利用著這種用戶的依賴性,達到其對市場壟斷的目的。從這點上來說,攜號轉網是一種反壟斷措施,用戶享有的便利也是來自更加自由的市場競爭。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羅雨澤認為,攜號轉網對用戶而言,可以降低選擇成本和使用成本,可以享受到更為多樣化、更高品質的服務;對國家和社會而言,可以有效利用號碼資源,減輕由于閑置號碼重新啟用帶來的混亂,可以促進電信行業更快的發展和更廣的覆蓋;對運營商而言,可以迫使其提升運營效率,提高競爭力。
用戶得到實惠,運營商方面在提升了效率的同時,也必然要減少收益,知名評論人信海光認為,從維持壟斷的本能出發,以前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運營商群體必然會竭力阻撓攜號轉網的實現,攜號轉網之所以推行緩慢,正體現了反壟斷之難。
對此,知名IT評論人士劉興亮對IT商業新聞網記者表示,在攜號轉網這項業務上,應該對運營商予以更多的限制,而不是限制用戶。工信部應對運營商做出調整,不應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國際電信聯盟在修訂地面數字電視國際標準時,將我國的數字電視地面多媒體廣播系統DTMB標準納入其中,DTMB標準也正式成為繼美、歐、日之后的第四個數字電視國際標準。 昨天,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國際電信聯盟在修訂地>>>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