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錢包,只帶手機刷卡消費——新型的移動支付方式,給通訊和金融兩大行業描繪誘人的市場前景,同時帶來激烈的利益博弈。
為了搶占移動支付市場的主導權,近兩年中國銀聯主推的13.56MHz標準和中國移動力推的2.4GHz標準對國家標準的爭奪從未停止。
一位銀行人士近期向記者透露,11月底央行召集銀行、運營商、銀聯及支付公司等各個利益相關方開會,了解移動支付現狀,聽取各方對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看法。
“央行近期也對我們的移動支付業務現狀進行了調研。”另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透露。這或預示著標準確定漸行漸近。
事實上,近期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王立建透露,移動支付行業標準征求意見稿已于今年10月草擬完畢,目前正在修訂階段,最終版本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不過多位銀行人士認為,國家標準最終到底是采取其中一種標準或者兩種標準并行,仍存在巨大懸念。
回顧這兩年,由于標準未定,銀聯和移動都各自展開試點。
據記者調查,銀聯自2009年開始在全國多地試點多種形式手機支付產品,今年下半年與建行進行戰略合作,開始與大型國有銀行進行實質性的商用推廣;而中國移動一方面小規模推廣“手機錢包”業務,另一方面則在入股浦發后,于今年10月推出第一代產品。
然而,標準問題、受理環境不佳、用戶體驗糟糕都成為制約移動近場支付發展的瓶頸。因此各家機構試點推進緩慢,用戶規模狹窄,給看似龐大蛋糕的手機支付蒙上陰影。
一家國有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目前為止他們還未計劃開展手機近場支付業務,“現在市場還是不太成熟,先進入者很容易成為‘先烈’。”
“最大的問題還是建議盡快制定多方共贏的手機支付標準,這是最緊迫的問題。各自為政,各懷心思,只會導致更多內耗。”多位業內人士呼吁。
9億用戶遐想:iPhone那樣的爆發力
“盡管目前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大,但就像iPhone一樣,一旦某項創新啟動了市場的爆發點,市場容量不可抵擋,這就是手機支付的魅力。”一家股份行個人銀行卡部負責人如此描述。
目前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突破9億,是世界最大移動市場。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移動電子商務迅速發展,截至2010年12月,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實物交易規模已達26億,同比增長了370%。
作為移動電子商務的重要分支,移動支付近兩年迅速躥紅。移動支付的兩種類型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都開始發展。遠程支付指用戶通過手機登錄銀行網頁(或是手機下載客戶端軟件)進行支付、賬戶操作等;近場支付則是手機通過射頻、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POS機等終端設備之間的本地通訊。
“遠程支付目前增長迅速,競爭也相對激烈;但現場支付由于技術標準和規范的不統一,還沒有在國內大規模普及。”錢袋寶執行董事孫江濤表示。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2010年手機支付客戶數量為9028萬戶,這與9.5億戶的手機用戶規模相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商業模式是手機支付產業的核心問題,因為是新興產業,游戲規則都還沒建立,現在各方都想設計有利于自己的商業模式。”上述銀行負責人認為。
從國際經驗來看,移動支付目前存在四種商業模式:第一種是運營商完全獨立運營。例如,手機支付成熟的日本,從銀行牌照到手機終端到使用環境都是運營商NTT DOCOMO一家打造的,構建一個相對封閉的使用環境。
第二種是運營商和銀行合作的模式;第三種是以銀行為主導的模式。這兩種方式中,清算和結算都是在金融結構的賬戶或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賬戶上進行的,通訊運營商只是一個通道。第四種是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主導的模式,第三方支付平臺擁有靠近大量電子商務用戶的優勢,不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做的是遠程支付這一領域。
運營商有海量的手機用戶,所有的移動支付必須使用他們的終端和網絡;銀行擁有金融牌照,他們希望保持其在銀行卡領域的地位;而支付組織要保留支付轉接市場的占有率和開拓新業務收入,各方圍繞此,展開了產業主導權的爭奪。
“不過短期看,手機支付盈利空間不是很大。但移動支付增加了用戶黏性,帶動了其他各項增值服務的收入,這是各家機構爭搶市場的主要動力。”上述銀行人士認為。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移動程序分析機構Flurry的研究卻顯示,iOS平臺對開發人員而言仍有較高的吸引力,但開發人員對Android的支持度從年初超過1/3的比例下滑到年底的1/4。 移動程序分析機構Flurry的研究卻顯示,iOS平臺對開發人員而言仍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移動支付標準漸近 激烈利益博弈將展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