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出臺三年來或將開出首張罰單,這個消息讓在中國電信工作13年的普通員工徐海(化名)“很受傷”。
“剛到中國電信參加工作的時候,正好趕上了村村通電話的掃尾工作。”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此后三年多,他一直從事設備維護工作,經常早出晚歸、忍饑挨餓,甚至落下胃痛病,但只要想到自己的工作能讓進城務工人員隨時跟家人拉家常,就有一種使命感。
在他看來,如果不是所謂“壟斷”,不是電信仍然延續著“普遍服務”的傳統,沒有誰會“傻”到將上億的設備線路投資到16個農村鄉鎮,畢竟這些投入產生的有限收益,甚至連基本維護費都不夠。
山西聯通基層員工李想不明白,2002年電信南北拆分就是為了形成運營商競爭,這幾年運營商為發展用戶一直降低寬帶資費,為什么反倒面臨反壟斷調查。
北京普通白領李棟更關心反壟斷調查后,他的小區是否不再被電信一家壟斷,能否降降資費。
這場電信壟斷爭論并不涉及普通用戶寬帶資費。不過,爭議已引發廣泛關注,普通用戶情緒也被調動起來。在新浪的一項調查中,有將近九成的參與者都認為電信、聯通壟斷寬帶接入。
電信、聯通是否涉及壟斷?電信政策專家高紅冰表示,ISP是開放業務,但最終用戶寬帶接入市場上基本上只有電信、網通,其他ISP份額小,只能當做批發零售商,尤其民營ISP。
社科院報告顯示,目前中國60%的寬帶接入用戶、65%的內容資源、62%的國際出口帶寬集中在中國電信,網間互聯總流量中83%流經中國電信網絡;聯通寬帶接入用戶、內容資源、大約是中國電信一半,國際出口帶寬占33%;其他運營商的市場占比總和不足10%。這意味著中國目前的互聯網寬帶接入市場,基本是中國電信占支配地位、電信和聯通兩大運營商雙壟斷格局。
關于壟斷爭議的核心在于互聯網骨干網穿透價格歧視。
按照工信部規定,為補償電信和聯通骨干網投資,運營商之間互聯互通,只要用戶上網產生網間流量,其他運營商都要向它們進行單向結算。但實際操作中中國電信卻設有“黑白名單”,予以差別定價,以高于其他客戶的價格向其他運營商要求網間結算,抬高對手帶寬接入成本。其定價與市場價格之間,價差甚至數十倍。去年中國電信斬斷“穿透流量”的做法,曾令其他接入運營商遭受重創。
電信專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侯自強稱,目前網間結算資費標準依然是2007年參考國際價格制定的,迄今沒變過,國際價格已大幅下降。相比之下,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物聯網快速發展亟須解決核心技術缺乏、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不強、應用水平較低、骨干龍頭企業缺乏、信息安全隱患等五大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11月16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信聯通面臨壟斷罰單 運營商員工稱委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