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聞引起大關注
2011年11月9日,中央電視電視臺《新聞30分》節目曝出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正在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價格反壟斷調查。報道稱,在互聯網接入市場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在一起占有2/3以上的市場份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利用支配地位對于跟自己有競爭關系的競爭對手給出高價,而對于沒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則給出相對優惠的價格,這種做法在反壟斷法上叫做價格歧視。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表示,中國電信互聯網接入的收入一年大概約有500億元,中國聯通一年約有近300億元。如果最后經過案審事實成立、定性準確,將按有關規定,對兩公司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的罰款,罰款金額將高達數億乃至數十億。
人民郵電報對駁央視
當人們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價格壟斷案正在評論熱議時,2011年11月11日人民郵電報發文對央視的報道進行了反駁。中國郵電報連發四大疑問一一對央視報道有關電信聯通壟斷新聞進行分析反駁,具體為:
一、概念混淆。發改委此次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的調查,是針對SP接入市場而不是公眾市場的,SP接入市場不涉及普通用戶,與公眾市場完全不同。而電信或聯通每年從SP市場獲得的收入不足2億無,即便是罰款也應以此為基數進行處罰,根本不會像央視報道的那樣處于高達幾十億的罰金。
二、證據不足。在寬帶專線接入市場,除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以外,還有中國移動、教育網、科技網以及眾多電信增值企業等,該市場競爭激烈,壟斷更是無從談起。對于SP出租寬帶價格不同也是由于地域、服務等因素的差異造成的,就像不同城市的房價也會有所差異,說成價格歧視就太過頭了。
三、行情不明。我國寬帶價格雖然高于某些發達國家,但關鍵還在于行業發展水平和網絡基建水平的不同。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出臺國家寬帶戰略,以政府直接投資或者鼓勵投資等方式推動寬帶發展。而我國尚未把寬帶上升到國家戰略,寬帶建設主要靠行業推動和企業投資拉動。近幾年,不管電信還是聯通,都在大力提升寬帶服務水平,與此同時價格也在不斷下降。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華為與中興的國際化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競爭對手發起的專利訴訟給華為和中興上了一堂生動的“知識產權保護”課,也讓兩家公司對專利的應用戰略有了全新的認識。 【IT商業新聞網訊】2011年即將結束,IT商業新聞網盤點>>>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