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運營商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寬帶提速,而光進銅退是寬帶提速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光與銅截然不同的物理特性,光進與銅退并不能簡單替換。
最重要的一點變化在于,光纖是一種無源資源,這意味著,運營商無法直觀地通過電路的打開與閉合,判斷其是否在工作。同時,相比銅線簡單的P2P結構,ODN多采用P2MP拓撲,網絡中的接續節點多,網絡資源連接管理復雜。這些對于動輒負責成千上萬條光纖維護的網絡運維部門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目前,在光纖網絡開通前,運營商平均花費25分鐘用于連接關系查找、確認。
統計數據顯示,通常運營商超過30%的光纖由于標識混亂、無法辨識造成資源沉淀無法使用,只能重新投資鋪設,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除了資源沉淀外,運營商還面臨著光纖網絡業務開通和管理的難題,比如,運維部門接到訂單,派出施工人員到遠端進行施工,但到現場才發現光纖已經分配完了;對于局端是否需要擴容,運營商也只能采取定期巡查的模式,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幾年前,我們在幫助海外運營商實施FTTH網絡部署的過程中注意到這一問題,于是2007年立項研發,2009年發布了iODN解決方案樣機,并在去年正式商用,實現了對無源光網絡的可視化管理。”華為接入網產品線副總裁李和順表示。
所謂iODN,即intelligenceODN(智能ODN)。華為的基本思路是,為光纖分配電子標簽,通過讀取插入光纖的信息,實現對光纖的智能管理。
在9月底的寬帶世界論壇上,iODN解決方案獲得InfoVision“寬帶網絡和服務管理運營”類別獎項。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業界首個獲得這一獎項的無源光纖網絡解決方案。
據李和順介紹,由眾多運營商人士組成的評委團之所以做出如此評判,重要的原因在于iODN給運營商帶來的價值。其在實際商用局中的小規模測試結果顯示,能夠降低20%總體建設成本,而由人員效率提升、快速故障定位帶來的總體運維成本降幅則達到50%。
華為iODN由三個關鍵環節組成:電子標簽、手持施工工具和ODN網絡管理系統。電子標簽類似于MAC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的識別碼,存儲了該段光纖的地址信息,通過管理電子標簽,就能實現對整個ODN網絡內各光纖鏈路的管理。手持施工工具PDA提供施工、維護的主要工作界面,可實現工單管理、操作指引、信息查詢等功能。網管系統則可以收集并管理所有端口的光纖連接狀態,并自動生成拓撲、自動進行光纖連接校驗等。
對于運營商來說,實施簡單、價格可接受是華為iODN受青睞的重要原因。此前,國內也提出了一些電子標簽的替代標準,但成本問題一直困擾著應用。而一旦應用規模足夠龐大,華為解決方案每光纖的成本可迅速降低。對于現網ODN的改造,也可根據不同運營商的網絡提供定制化方案,確保資源的最大化重復利用。
在實施光進銅退過程中,如果說還有和建網投資同樣讓運營商覺得頭疼的問題,那就是維護操作人員知識技能的更新。而使用iODN后,在進行光接入業務開通時,網絡管理人員只需將用戶末端地址輸入進去生成工單,該工單會自動下發到操作人員的智能手機上。在操作現場,讀取工單后,操作人員可以直觀看到操作指示,而操作錯誤還會發出提示信息。“原來需要熟練工程師開局的,現在隨便一個維護人員就可以勝任。”李和順說。
事實上,其他廠商也提出了類似的解決思路,而在李和順看來,“厚積快發”是華為最大的優勢。
一方面,要具備解決方案相關技術的積累。“同樣的標簽,實現的方法可能千差萬別。有些基于電,有些基于全光。而從了解客戶的思路到形成方案到最終可大規模實施,需要相當的經驗與技術積累。”
另一方面,對于客戶關注點的快速發現和響應則一直被華為人引以自豪。“華為是目前唯一正式發布iODN商用解決方案的廠家,進度上走在最前面。”今年年初,華為宣布,與中國電信在安徽宣城部署了全球首個iODN解決方案商用試驗局。除了安徽宣城的試商用局外,華為還在西安、江蘇等全國超過15個省開通了30多個商用項目,這也標志著華為iODN解決方案已成熟可規模商用。
去年,華為已正式向國際電聯ITU-TSG15工作組提交了iODN技術標準提案,目前,該標準已經被ITU-T采納,正在國際標準化進程中。
推薦閱讀
2007年,美國最高法宣布,專利審查員能過用常識來判斷專利。波特認為此后專利授予過于模糊、寬泛,他認為一些想法不能被授予專利。 Google專利律師提姆波特(Tim Porter)接受了媒體采訪。 2007年,美國最高法宣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iODN:華為微創新樣本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