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崔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昔日芯片界的“霸王龍”已經不再那么可怕。
面對這種情形,他的老對手ARM無疑是最高興的。今年11月初,ARM CEO沃倫•伊斯特(Warren East)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ARM將在蓬勃發展的移動設備市場中占主導地位,這將導致英特爾被迫采用利基(意指小角色)戰略。在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被惠普收購之后,ARM是英國最后屹立在全球舞臺上的科技公司。”
ARM如此自信也從側面表現出英特爾在移動終端市場的疲軟。ARM于 10月底已公布其64位ARMv8架構,本月初又宣布收購芯片廠商Prolific,與此同時,業界首款基于ARM結構的服務器芯片也被發布。在今年的Windows Build大會上,微軟展示的Windows 8系統稱將打破“Wintel”聯盟,實現ARM架構的支持。這無疑在英特爾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英特爾不可能無動于衷。不久前,英特爾宣布放棄互聯網電視芯片市場,將重心轉向獲利更高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芯片市場。今年9月時,其又和谷歌達成盟約,以期能夠拓展移動終端市場。但英特爾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呢?
其一,英特爾的技術確有所提升,但移動終端處理器功耗至今并無根本性變化,其處理器功耗過高,變來變去,最終還是PC概念。實際上,對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而言,節能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其二,英特爾獨攬設計和生產芯片,沒有眾多廠商的支持,英特爾似乎總在扮演著一個“孤膽英雄”的形象。在這一點,他的老對手ARM則正相反。英特爾生產出來的產品,無論從價格和功能上來說具有單一性,這導致其在爭奪移動芯片市場存在巨大風險,并無太大競爭力。
其三,英特爾進入移動市場較晚,錯失發展良機。而且,英特爾也未與任何一家有競爭力的平板電腦生產商建立合作關系。而全球主要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廠商都在使用ARM的CPU。
英特爾同ARM的競爭,恰似微軟、諾基亞、蘋果同谷歌安卓的競爭。ARM雖然基本不生產手機芯片,卻構建出一個龐大的手機芯片生態系統。眾多廠商牢牢的綁在ARM的戰車之上。高通、德州儀器、英偉達等數十家芯片廠商所生產的手機處理器芯片大都需要獲得ARM的授權。這些支持ARM的廠商們,幫著ARM共同建立起了一個移動芯片的帝國。這正是ARM的優勢所在。英特爾要想戰勝ARM,必須要有眾多合作伙伴的支持。而這正是英特爾現在最欠缺的。
英特爾雖然處在不利地位,但戰爭并未結束,鹿死誰手還未可知。移動互聯網市場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推薦閱讀
ATT周四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稱,預計收購T-Mobile美國(以下簡稱“T-Mobile”)交易的完成日期最多要推后三個月。 ATT原計劃收購T-Mobil交易將于明年三月底前完成,而現預計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與此>>>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逐鹿移動市場 英特爾存在“硬傷”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