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開始,蘋果和谷歌相繼介入手機操作系統領域,染指智能手機,而此前Symbian的主要對手是微軟。
不想上微軟的船
“如果塞班伸出雙手擁抱與微軟為敵的Java語言,這對我們極端不利,這樣一來,這些家伙就等于是跟我們宣戰,我們就應該用最極端的手段來打擊他們。”
1998 年6 月,比爾·蓋茨給微軟移動設備部門的主管發了一封火藥味十足的電子郵件。
讓蓋茨大動肝火的是數天前由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和Psion 共同持股成立了一家公司:塞班,它的產品就是一種和微軟對著干的移動操作系統Symbian。
當年,微軟已橫掃PC桌面操作系統,開始布局手機市場。有鑒于在PC領域硬件廠商苦力地為微軟打工的“悲慘”遭遇,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決心及早動手,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免得淪落個PC廠商的境況。
那時,諾基亞在手機市場中的地位如日中天,蓋茨多次向諾基亞的CEO歐利拉(Jorma Ollila)示好,希望能結成秦晉之盟。蓋茨的副手鮑爾默到芬蘭促銷新Office XP時,在電視上直截了當地說想跟諾基亞建立更深一層的合作關系。
但歐利拉始終不為所動,表示諾基亞立志要成為一家“軟件公司”,為此給自己的軟件實驗室投下30億美元,塞班是諾基亞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1999年3月,成立剛剛9個月的塞班公司推出Symbian 5.0操作系統,它集成了網絡、無線文字、網頁瀏覽、電子郵件等功能,支持Java,并能夠運行小型第三方軟件。當年塞班被美國的《紅鯡魚》雜志評選為“綜合評定最佳”和“最具長期潛力”的公司。
2000年,全球第一款基于Symbian操作系統的愛立信R380手機正式向公眾出售,這款手機被稱為智能手機的鼻祖。同年,日本的索尼和三洋獲得Symbian操作系統的許可證,成為塞班聯盟成員之一。諾基亞的拒絕和塞班的迅猛發展,讓微軟加快了面向智能手機的Stinger系統的研發。
Stinger一詞最常用的含義是美軍的“毒刺”導彈,而微軟采用這一單詞來命名其提出的手機智能軟件平臺,明顯是要“刺破”Symbian的防線。
微軟很快完成了初步的產業布局,德州儀器、韓國三星、臺灣宏達都答應為微軟設計硬件,英國沃達豐、澳洲Telstra、德國T-Mobile、美國AT&T Wireless、Cingular Wirless等無線通信運營商也開始測試Stinger原型機。微軟為了積極參與英國Sendo公司生產全球第一批Stinger手機的事情,甚至在2001年7月花了1200萬美元買下Sendo公司8%的股權。
摩托羅拉中途“背叛”
“在接下來的幾年,我們愈來愈令微軟討厭,但我們必須看起來無縫可擊,我們計劃要讓塞班成為更多智能手機的第一選擇。”曾是塞班創建期員工的保羅·庫克頓這樣回憶公司初期的發展勢頭。
2002年,采用Symbian系統的智能手機發布數量漸漸多了起來。日本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發布富士通第一款基于Symbian的3G手機。同年,索尼愛立信獲得Symbian許可證,并發布產品,索尼愛立信還成為塞班的股東。與此同時,西門子也成為塞班股東。
塞班的良好發展勢頭讓微軟很著急,微軟加大了對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的研發,并開始了合縱連橫之旅。2003年8月,在摩托羅拉與塞班合同到期之際,摩托羅拉以7400萬歐元的價格將手中塞班公司的股票出售給了Psion和諾基亞,只保留Symbian的使用權。此時摩托羅拉與Symbian徹底分道揚鑣似乎已成定局。同年摩托羅拉加入了微軟系統陣營。
此舉讓塞班陣營產生了挫敗感。不過,摩托羅拉的離去,主因是摩托羅拉與諾基亞在手機市場的角逐引發,摩托羅拉可能是抱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心態。當時,摩托羅拉在手機市場的地位與諾基亞不可同日而語,諾基亞處于一種霸主地位。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日前,捷克共和國運營商TelefonicaCzechRepublicAS就發表聲明:拒絕發售iPhone4S。捷克方面拒絕的原因是無法接受蘋果公司的“商業條款”。其中包括產品的布置、補助等方面。 iPhone4S受歡迎嗎?當然,簡直是太受歡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塞班的淪陷:遭三巨頭輪番夾擊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