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費先生反映:最近,我在本市某移動運營商營業廳辦理了一個手機套餐業務。該套餐規定,用戶一次性簽訂兩年服務協議,運營商則給予765元 “購機補貼”券,用于在其營業廳選購配套的3G手機時當場抵扣。
9月23日,我在其營業廳選中了一款HTC的s710d型號的手機,標價為3990元。扣除765元的購機補貼,我實際支付3225元。
豈料,回家時,我順路在附近的手機市場看了一下,發現該款手機的市場售價普遍才3200元左右。回家后,我又到易訊等一些網上商城查詢,發現售價更為便宜。某網上商城國慶期間該手機特價僅2899元,與營業廳定價的落差之大令人驚訝。如此算來,雖然運營商名義上給了“購機補貼”的優惠,但實際上,我不僅沒享受到任何優惠,還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購買了這款手機。氣憤之余,我要求退機,但遭到了拒絕。
記者隨訪
隨著3G業務的推進,簽約套餐送“購機補貼”已是多家移動運營商的“主力”促銷手段。根據套餐的檔次,補貼也從數百元到千余元不等。“購機補貼”究竟是優惠多,還是“噱頭”多?
記者首先查看了費先生反映的這款HTC的手機,該手機在賣場的售價普遍在3000元左右,網購則還能再便宜數百元。營業廳高于市場售價900余元,這讓765元的“購機補貼”成了空話。
記者隨后走訪了該運營商的多家營業廳,發現“高差價”是普遍現象。手機售價越高,差價越大。如三星的一款市場價4300余元的手機,在該運營商營業廳,定價為5280元;再如HTC一款3500元左右的手機,其營業廳定價4880元,差價高達1300余元。而1000余元價位的手機,該運營商營業廳的定價也比市場售價高四五百元。顯然,對于用戶來說,拿著“購機補貼”券來選購機器,如果補貼無法彌補價格的差價,這樣的優惠豈不成了“陷阱”。
雖說手機市場價格是放開的,明碼標價便不算違規。但消費者認為,營業廳的手機售價過于偏離市場價,有些“虛高”,又限定“購機補貼”只能在營業廳使用,讓人懷疑是有意用高定價將“購機補貼”又收了回來。優惠措施玩“貓膩”,這樣的做法不得人心。
優惠措施理應讓用戶真正得到實惠。一些消費者建議,運營商營業廳的手機價格應與市場價同步;或者拓展 “購機補貼”的消費渠道,允許用戶拿著補貼券到指定的商戶購買手機。如此,“購機補貼”才能真正貼到用戶。
推薦閱讀
10月17日消息,根據艾媒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三星最高,摩托羅拉、華為、中興、宇龍酷派和HTC分列2-6位。 數據顯示,在國內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中,三星與摩托羅拉兩個國際廠商占>>>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定價虛高抵消優惠 運營商購機補貼成忽悠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