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柏克萊學者研究,一個iPhone,臺灣僅分到0.5%的利潤,是韓國的九分之一。臺灣出版的最新一期《財訊雙周刊》刊文認為,一旦蘋果牌產品在手機、計算機市場鯨吞蠶食,臺灣電子業過去十多年間的升級努力,將一夕之間付諸流水,只能爭食蘋果“不屑做”的工作。
文章說,今年7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及兩位爾灣分校教授聯合發表論文《蘋果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文中厘清一件事實:雖然眾所皆知,熱門的蘋果商品都是在中國大陸制造,但最后依舊是品牌的宗主國──美國,分享到最多利益,在iPhone4、iPad分到58.5%、30%的利潤。數字之高,超乎多數人預期。
而臺灣,雖然民眾認為,以鴻海為主的臺商,該是蘋果家族之所以成功的背后推手,因此分到的利益應極為可觀?但事實上,一個iPhone,臺灣僅僅分到0.5%的利潤,iPad為2%。
韓國憑借三星、LG供應的內存、處理器等關鍵零組件,則分別在iPhone、iPad輕松賺上4.7%、7%的利潤,分別是臺灣的9倍、3.5倍。
文章引述柏克萊研究員林登(Greg Linden)說,“雖然蘋果公司將所有"硬"工作都外包,讓給亞洲國家去做,但真正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設計、軟件研發、產品管理,營銷,以及其他高薪工作都留在美國。”
文章指出,在臺灣電子業看來,這些數字看來怵目驚心。經過30年的努力,臺灣電子業好不容易在2000年初期從“OEM”(組裝代工),升級到附加價值較高的“ODM”(設計代工);形同從美國搶來不少產品開發、系統整合、機構設計等高薪工作,也直接造就了“科技新貴”的榮景。
但蘋果產品超高質量的背后,就是牢牢控制住一切產品細節,幾乎所有的設計工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文章認為,一旦蘋果牌產品在手機、計算機市場鯨吞蠶食,計算機業過去自豪的“ODM”模式形同作廢。
推薦閱讀
雖然尚未與蘋果建立產品合作,但這已是中國移動第五次披露在網iPhone用戶數量,相反由于和蘋果簽署的協議中有保密條款,中國聯通一直沒有對外公布過iPhone用戶總數。王建宙表示,目前使用中國移動網絡的iPhone用戶正>>>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