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和廣東兩省的IPTV用戶大約不會想到,居然會花錢從本地運營商那里買到了“盜版”央視節目。近日,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一紙訴狀將江蘇電信與廣東電信告上法庭,稱其運營的IPTV業務平臺未經授權擅自提供大量中央電視臺電視欄目視頻內容,構成侵權。盡管此前CNTV不乏此類維權行為,然而針對電信運營商提出訴訟,仍屬首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作為被告方的廣東電信有關人士表示,其IPTV節目內容均從擁有IPTV牌照的上海文廣處購買,不存在侵權問題。
對于這一事件,侯自強、吳純勇等專家表示,訴訟背后隱藏的真正意圖,乃是廣電系統希望促使地方電信運營商盡快接入CNTV組織建設的IPTV集成播控總平臺,以期進一步擴大其用戶規模。表面看雖然像是又一場廣電與電信的博弈,其實質則是廣電系統內部的利益之爭。
與這一頗為“尷尬”的事件相伴,是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啟動一年有余,各地試點成效并不盡如人意。同時,工信部方面則傳出消息,三網融合第二批試點也將盡快展開。有專家表示,在首批試點尚未取得明顯成效的情況下,啟動第二批試點工作或將有助于推動前者取得實質進展。
自1998年中國首次提出“三網融合”的概念,至今日各城市試點工作成效不彰,這條“融合之路”走得異常艱難。無論是各地有關IPTV播控權的爭奪,還是其他未竟的探索,三網融合背后無法回避的,依舊是體制困境。
三網融合艱難發展路
三網融合的概念雖然早已提出,其發展之路卻走得異常艱難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三網融合研究所所長曾劍秋對本刊記者表示,三網融合的實質是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必然。在其主編的《網和天下——三網融合理論、實驗與信息安全》一書中,開篇便點明了三網融合的這一特質。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媒體、電信和信息領域業務的交叉和融合,產業融合逐漸成為關注焦點。伴隨光進銅退,電信網和廣電網因傳統上技術不同而產生的寬帶差異日漸縮小,在網絡帶寬接入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融合成為擴展市場、節約成本、互利互惠的必然選擇。曾劍秋表示,這一趨勢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不可阻擋,只能適應。
中國是在1998年首次提出了“三網融合”的概念,其后數年間,由于廣電與電信部門的激烈博弈,改革一直停滯不前。直至2010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推進三網融合,相關工作才再次啟動。
2010年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地區)的名單,12座入選城市的試點工作正式展開。然而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未有一座城市的具體試點方案獲得正式通過。
對于目前盛傳的北京試點方案已經獲批的消息,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小布對本刊記者表示,各種消息有很多,歌華有線當前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今年的主要任務是大力推廣高清交互機頂盒,力爭年內實現覆蓋260萬戶的目標。
同樣,其他試點城市也做出了不同嘗試。在開展數字雙向電視、IPTV、手機電視等重點業務的同時,廣電主要致力于雙向網改造,電信則努力升級帶寬及其覆蓋率。
試點城市路徑偏差
12座城市試點一年以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徑偏差問題
由各試點城市所做的工作來看,廣電與電信兩大系統依然各自為政,所謂的融合無從談起。記者所采訪的兩位專家,也都認可試點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市場與產業研究室主任史煒對本刊記者表示,三網融合試點的目標在一開始就不明確,同時又缺乏具體的考評標準。即便就試點城市的選擇而言,也不應該一開始就落地一線城市及省城,而應選擇地級市以及縣級市,因為其在操作層面更為可行,有利于取得局部突破。
再看各試點城市的具體發展模式,曾劍秋表示,無論是以廣電為主,還是以電信為主,或者是雙方合作的模式,12個試點城市都存在一定偏差,優點和缺點兼具:“試點一年之后,并沒有哪個城市的嘗試可以成為模板,我們應該做的是總結經驗教訓。目前看來,有的城市搞形象工程,有的城市要么注重電信企業,要么注重廣電企業,概括起來就是路徑偏差。這些都是未來試點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于試點,羅小布則認為,三網融合真正的難題并不存在于運營商之間,而是在于3種不同終端以及與其相關的不同社會環境的融合:“一方面,手機是采集器和發射器,互聯網是匯聚器和過濾器,電視是精品展示器,三器如何融合;另一方面,電視是政治社會,手機是自由主義社會,互聯網是個人主義社會,3種不同的社會環境如何融合”。
對于廣電系統自身的發展,羅小布表示:“應該注意我們即將衰敗的兄弟:報業。其中一個教訓是,報業應該關注的是信息和新聞,而不要關注是否印刷在紙上。同樣,我們是做視頻的人,應該關注視頻,而不是在什么終端上播放”。
但羅小布也強調,無論是哪個系統的運營商或企業,最終必須對其產品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試解體制困局
除監管及法制建設之外,產業與市場應成為三網融合的突破重點
逐本溯源,三網融合的體制困境首先表現在廣電以及電信系統內部。
廣電系統屬于宣傳部門,按照事業單位體制運作,其管理現狀為“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領導結構;電信系統則屬于產業部門,按照企業體制運作,其管理層面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以工信部為監管核心,集中、垂直的模式。
這樣兩個差異巨大的部門共同推動三網融合,其艱難不言而喻。
為解決這一困境,業內專家大多認同,要從監管及法制建設兩方面入手。
曾劍秋建議,從體制建設的角度,首先國家應當成立一個高于工信部和廣電總局、類似“三網融合專家委員會”這樣的機構;第二,做好基礎研究,歸納總結十幾年來我國三網融合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考慮未來可能遇到的諸如投資浪費、重復建設、技術偏移等風險。
史煒則對記者直言,中國要成立獨立的三網融合監管機構以及編制電信法,都存在一定困難。
“一個獨立的監管機構是必須的,然而由于制度困境,在具體執行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此外,我國的電信業務一直很難界定清楚。與國外著重管理績效結構不同,我國電信行業發展的是全業務,一些新業務比如云計算等,很難在電信法中予以體現,所以一直難以出臺”,史煒分析道。
面對這樣的體制困境,中國的三網融合究竟應該如何取得突破?
史煒表示,回顧美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發展三網融合的經驗,其關鍵一點,在于具備了融合的產業基礎。即便運營商不想運作,產業自身也會通過各種途徑,比如計算機網絡的自動化、通訊網絡的大規模數據存儲等,實現融合。
“美國的三網融合是由企業主導及投資的,其決定因素在于產業及市場的發展和需要。因而我認為中國的三網融合也應該把精力放在廣電產業與電信產業如何面對實體產業的滲透上,并最終可以在石油、鋼鐵等大型產業層面實現落地”,史煒補充說,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三網融合仍然遙遠。制度以及產業層面的深刻變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完成,也不能只依靠政府頒布政策與文件來解決。
遙待電信領域破局
打破電信領域的行業壟斷,或可成為該產業發展及三網融合的最大助力
作為國家戰略,三網融合在中國的發展屢屢受挫的同時,國際上卻已然出現了新變局。
8月,谷歌宣布收購摩托羅拉,幾乎同一時期,微軟欲收購諾基亞的傳言也甚囂塵上。一時間,信息產業的全新變革風起云涌。史煒認為,這次收購對于中國的三網融合發展具有很大的啟示。
“這是最大的融合。谷歌本身的業務是做搜索引擎,可以借助寬帶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收購摩托羅拉之后,谷歌可以大量借助手機系統,做海量的云計算、物聯網等業務。我認為,這次收購事件,改變了整個世界三網融合的格局,中國一下子又被甩開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史煒如是說。
目前中國三網融合的發展仍處于由政府主導、促使廣電和電信雙向進入的階段,不僅無從與國際競爭,腳下的這一步已然無法“踏實”落地。
史煒強調,制度不創新,產業無從發展進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壟斷。就三網融合而言,鑒于廣電系統的特殊性質,這種打破只能落在電信行業。
“我認為,電信業的壟斷已經進入打破的成熟期,因為就服務層面而言,電信業已經展開競爭。而主要的突破點,在于虛擬網建設以及虛擬運營的放開,以促使民營經濟投入大量資金,形成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此后,三網融合也將伴隨企業的營利需求而成為現實”。史煒最后說道。
推薦閱讀
韓國工商界信息門戶網站“財閥網”10日發布的韓國400大富豪名單顯示,個人資產超過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富豪達25人,比去年增加6人。在白手起家型富豪中,樸炫柱以2.4638萬億韓元居第6位。樸炫柱去年僅排>>>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三網融合試點城市路徑偏差 體制困局難突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