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唐茵)日前,北京破獲了一起被稱為北京最大的非法出售、提供、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案子,此案參與人數眾多,共23人成為被告席,與以往盜取個人信息不同的是,此案涉及的是新型涉密案,手機定位竊取個人信息,目前,此案正在二審中,終審判決即將做出。
隨著全球無線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再加上智能手機技術不斷更新,稍有不慎,“被他人跟蹤”成為了每個人都可能遇見的事情。在通訊信號覆蓋范圍,透過安卓(Android)或蘋果等智能手機下載并運行手機定位軟件后,用戶一方面可以享受手機定位服務帶來的各種便利,另一方面其個人信息亦會同時暴露在互聯網世界之中。
只要你隨身攜帶手機,你的行蹤,一舉一動就被一雙無形的影子時刻跟蹤,精確度達到5米-50米。“1000元定位一個月”,這是行情;通過QQ聊天,就能匿名完成交易。轉瞬間,你就被豪不知情地裸露在外,毫無秘密可言。此前,蘋果和谷歌都因為收集手機用戶的地理位置而陷入是非之中。
有業內人士分析說,由于涉及個人隱私,定位服務的很多功能并未在社會上做廣泛宣傳,但已實際應用到很多領域。由于法律和監管滯后,其合法邊界非常模糊。
在此次北京破獲的案件中,23名被告中,有部分是江湖上的“私家偵探”,1名是中國移動授權單位的職員,5名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客服人員和電信營業廳的服務員。這些人員在入職時都與其所服務的運營商簽署了《保密承諾書》等內部文件。據承諾書,員工必須嚴守保密義務,不得隨意透露客戶保密信息,更不允許出賣這些信息。
一位中國移動前員工說,由于客戶信息存儲涉及的鏈條很長,接觸泄密信息的人員眾多,加之層層利益關系,很多時候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相互吃回扣”,監管容易落空。
電信行業存在嚴重漏洞。規則缺失,監管不到位,這給信息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機,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婁耀雄認為,電信業的信息保密,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實現。最關鍵的措施是追究電信企業高管責任,讓泄密事件與其職業生涯掛鉤。
但相比于唾手可得的利益,這些內部協議和管理規定實施起來并不得力,反倒可以成為公司面臨相關案件時的“擋箭牌”。如果電信企業只是白紙黑字地制定一些內部制度,高高掛在墻上,而對員工的監管不到位,對普遍出現的問題不追究,就應該負責任。
推薦閱讀
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自1990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9屆,累積參觀觀眾超過370萬人次,見證了改革開放后我國信息通信產業把握全球通信技術變革的機遇,努力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歷程,為促進產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手機定位泄露隱私 運營商責任難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