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TD手機集采的最后一批供貨日期正在逼近。也就在這個關鍵的當口,坊間傳來消息,五家供貨廠商中,至少二至三家廠商打算放棄供貨,理由有的是還沒完成入庫檢測;有的可能是認為要大額虧損,因而放棄中標。
《通信產業報》(網)向今年集采入圍的中興、海爾、天邁等廠商確認,上述廠商均表示“未聽說此事”。中興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中興已經按照約定時間完成供貨。
推遲交貨時間可能性更大
“本次集采價格太低,廠商利潤將非常低,有抱怨是正常的,也很有可能推遲交貨時間,但棄標幾乎不可能。”半導體行業專家王艷輝向記者表示。
此前4月20日,中國移動終端公司第二季度G3手機招標啟動,這次采購600萬部G3(TD)終端,其中,普及型智能手機項目擬采購約240萬部,單款預計采購量約80萬部;多媒體智能手機擬采購160萬部,單款預計采購約80萬部,功能型手機(包括普及CMMB手機、普及入門手機)擬采購約200萬部,單款預計采購量約80萬部。
結合不斷下滑的終端價格趨勢,和移動不斷緊縮的終端補貼策略,本次招標有個硬性的要求,就是參加集采的廠商的手機價格不能高于1000元,也正是這個關鍵性“指標”,將國際知名廠商及“中華酷聯”排除在本次集采之外,只有中興的U960S3入圍,并成為本次集采的最高端機型。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600萬部的招標中,中興的U960S3中標多媒體智能手機,報價為900元以上;海爾I617、康佳V926中標普及智能機,報價在400多元和500多元;天邁T58、海爾U58T中標入門級功能機,報價只有100多元;天邁A18則中標CMMB功能機,報價不到300元。
過低的集采價格是引發“棄單”傳言的主要原因,但王艷輝認為,上述終端廠商在與移動簽訂供貨合同時的報價,“往往是期貨價”,隨著手機芯片價格的不斷下降,廠商雖然只能“微利”,但“只要供貨量有保證,還不至于虧損”。
此外,延遲供貨時間也可以對廠商的供貨成本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事實上,相對于公開市場和話費套餐補貼這兩種終端合作模式,參與運營商集采的廠商本身就要承受利潤更低,要求更高的壓力。在整個經濟大環境和產業大環境沒有發生特殊、急劇變化的前提下,TD論壇秘書長時光認為,坊間傳聞中的關于中標廠商“棄單”的諸如“手機不能通過入庫檢測”、“認為要大額虧損”等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手機不能通過入庫檢測,說明技術不過關;事到如今才認為要大額虧損,說明廠商沒有進行細致的成本核算,甚至是虛報投標價格;而如果廠商要棄標,說明其是個缺乏責任感和起碼的商業道德的公司。如果此消息屬實,對于這樣破壞TD商用進程、傷害產業整體利益的公司,招標方應予以嚴厲制裁。”
“終端招投標是一套很成熟的運作流程,如果廠商棄標,中國移動完全有權利將根據各種不同情況進行制裁,且本次入圍的海爾、天邁等終端廠商的產品路線主要以運營商定制產品,放棄供貨幾乎相當于自斷后路。”某運營商終端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成本壓力實在太大,廠商有可能會在與中國移動簽訂的框架供貨協議“可調節”的范圍內,減少供貨數量,或是延遲供貨時間。
供貨商承受臨界點將近
“棄單”傳聞雖然未必真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TD終端產業鏈的低價焦灼。
事實上,在終端集采市場,中國移動向來以“價低者得”為主要指導思想。一方面,這順應了運營商近年來價格戰日益惡化的集采市場大趨勢;另一方面,終端補貼上日益沉重壓力正在不斷壓縮運營商的盈利空間,相對于風險更大的面向用戶取消或降低終端補貼,面向后端壓低供貨價格的方式顯然更加安全,成效更加顯著。
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移動的終端補貼額度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其TD用戶數量的增長。2010年,中國移動終端補貼總額為150億元,2011年增加為175億元,2012年,中國移動計劃200億元終端補貼總額。而2010年,中國移動TD用戶總數僅為2000萬,但2011年底,TD用戶總數已經超過5000萬戶,是2010年度的2.5倍,中國移動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中移動TD用戶數已經達到6200萬戶。
“終端補貼壓力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雖然國外運營商已經開始取消面向用戶的補貼,但中國移動的用戶市場顯然還不具備條件來實施這一方案。”中國移動總部某負責人此前向記者表示。因此,最大限度降低終端采購價格,控制采購成本,成為更為保險的方法。
但這一思路帶來的副作用也十分明顯。一位資深手機制造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國移動在終端價格上的“低壓”,對于整個TD終端產業發展已經帶來負面影響。“中國移動無非希望通過壓低終端供貨價格轉移終端補貼壓力,但是對于一些終端廠商而言,供應中移動就意味著更高的投入,至少從目前的集采價格來看,已經接近廠商承受的臨界點。”
在上述人士看來,撇開中標廠商“棄單”極端做法不談,在低價的驅使下,國際國內一線品牌缺位,白牌手機唱主角已經成為主流,這勢必造成TD終端“產品雷同性高、質量難以保證”的命運,將極不利于TD網絡和國產手機品牌塑造長期發展。“短期看,銷量很大;長期看,會使中國手機企業整體失去品牌競爭力。”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這樣的低價對于國產廠商來說,只可能是服務縮水、質量下降。也有可能造成“一線市場供貨難”的尷尬局面。
公開市場發力
根據中國移動在去年年底定下的目標,今年,TD終端出貨目標將在7000萬臺左右。
但據東方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周軍預計,上半年,由于上游芯片方案推出時間等問題,使得TD新機較少,出貨量只在2000萬臺左右,下半年中國移動完成指標的壓力將非常大。周軍預計,7月大量新款TD手機將出樣機,8月大規模上市,加上校園營銷等促銷旺季,TD手機出貨量將大規模增長。“三季度,TD出貨量有望超過3000萬臺。”
行業預計,在出貨量提升的同時,TD終端價格仍將繼續下調,且幅度將高達10%。天邁通訊總經理戴欣早些時候曾表示,下半年國產芯片加入市場競爭之后,TD的智能終端成本將會快速減少,幅度高達10%,“到了8月份,這個新價格就會體現在手機市場上了。”
這一市場趨勢也正與中國移動目標相吻合。中國移動此前定下目標,爭取今年三季度4寸屏產品降到900元以內,3.5寸屏產品降低到600元以內;并計劃在三季度推出千元雙核智能手機,保持產品性價比的領先優勢。
集采顯然并不能成為完成下半年5000萬臺目標的主力。王艷輝表示,集采只是移動推廣的方式之一,“集采、套餐、公開市場應當三分天下,移動要真的發力,公開市場爆發是關鍵。”
據悉,聯想、華為等主流終端廠商更加青睞利潤更大的TD公開市場,目前均在籌劃有價格競爭力的套餐市場。在王艷輝看來,目前TD公開市場銷量潛力還未被完全釋放,隨著主流廠商的發力,加上TD智能終端價格的不斷走低,下半年,公開市場的潛力將得到充分釋放。
推薦閱讀
根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12年財富500強名單,以手機為重要收入來源的企業只有三星、蘋果、諾基亞、LG上榜,并且,諾基亞、LG電子的排名均大幅下滑,這顯示多數手機企業的規模尚無法躋身全球500強。 根據美國《財>>>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9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