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進入電信等壟斷行業的希望再度浮現。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工信部將加強電信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制定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電信等領域參與市場競爭的政策措施。
此前,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時表示,今年要以放寬市場準入門檻為重點,實施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鼓勵政策,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
而在今年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溫總理的這番講話被視為政府打破行業壟斷、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決心。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
一直以來,業內鼓勵民營資本入駐電信、能源、金融、教育等領域的呼聲很高,但均是雷聲大、雨點小,有關方面遲遲拿不出相應的政策和實施措施。
在政府的三令五申之下,為何還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在于行業利益糾葛錯綜復雜,而且投資金額巨大。
民營資本的進入規模和速度在能源、金融、教育等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但在基礎電信業務領域,民營資本卻無路可尋。
目前,我國電信業資本的構成比例是:國有資本2122.02億美元,公眾資本(包括民資、外資等)2254.91億美元。占比情況分別為48%和52%。據工信部統計,在我國目前持運營牌照的2.2萬多家增值電信企業中,95%以上是民營資本。
表面上看,電信領域并不存在民營資本進入難的問題,但問題的實質在于,民營資本只能在電信增值業務領域耕耘。真正想進入的網絡設施和基礎電信業務等核心領域,卻是門檻頗多。
按照2009年工信部出臺的《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經營基礎電信業務的公司必須是國有股權不少于51%,光這一條規定就意味著外資及民營資本難以控股經營基礎電信業務。此外,進入這一領域的資金門檻高。據了解,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經營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億元;在全國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經營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而即使解決了注冊資金的問題。民營資本在進入電信領域后還會發現,它們在3家國營電信巨頭面前不過是只小螞蟻,根本無法展開公開競爭。在高門檻和高風險的壓力下,即使前面堆積著座座金山也無法吸引民營資本進入。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針對有媒體報道“HTC(微博)在臺裁撤部分派遣人員”一事,HTC回應稱,系相關人員合約到期自然終止,并非裁員。 針對有媒體報道HTC(微博)在臺裁撤部分派遣人員一事,HTC回應稱,系相關人員合約到期自然終止,并非裁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民營資本進入電信業任重道遠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9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