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雷軍和周鴻祎這場架吵得挺有意思,看似火力兇猛,其實沒有多少殺傷力,周的攻擊點并未對準業內議論頗多的小米手機質量和小米所宣布的銷量的可信度問題,而是集中火力拿小米的手機成本說事,重點質疑其“零利潤”宣示;其實對消費者來說,商家的賺沒賺錢、賺多少和他們沒什么關系,只要同等性能和質量價格比別人低就行。
對于小米這樣的純硬件制造商,并未靠手機搭售什么東西或建立什么平臺,零利潤之類的宣傳原本就不必當真,也不會有多少人相信;況且小米正處于新一輪融資的當口,假如真的沒有錢,卻以40億美元的估值拿了上億投資,那倒是很有些忽悠投資者的嫌疑了;所以這很像是一場雙簧戲,合作制造并分享了眾人的關注,雷軍借周鴻祎之口“證實”了小米的投資價值,周則為360“特供機”的推出營造了人氣。
這場雙簧能演起來,是因為雙方都是國內手機業一股正在興起的新潮流的受益者,這兩年,阿里巴巴、百度、盛大等原本與手機絲毫不沾邊的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手機制造業,甚至連做英語培訓的羅永浩也已赤膊上陣,準備大干一場,而這些企業所憑借的唯一優勢,便是其在IT產品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其他資源幾乎完全空白。
這一場面與多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也叫商務機)時代的山寨產業在某些方面頗為相似:廠商蜂擁,門檻低,解決方案成熟,機型多,開發周期短,制造商側重于功能搭配和外觀設計;而區別在于:核心資源從設計制造變為知名度和用戶號召力,銷售渠道從傳統的分銷網和門店柜臺變為鏈條極短的電商和網絡直銷;基于這些異同之處,我把手機業的這種新興模式稱為“新山寨”。
這股潮流的興起,最初大概是受了蘋果手機奇跡般成就的刺激,然后,安卓的普及和成熟也為新山寨創造了前提,解決方案唾手可得且十分廉價,同時,電子業成熟完備的分工體系和可靠的代工業,也極大降低了進入門檻;由于智能手機正處于高速增長中,元器件升級換代也非常快,所以只要比大型品牌商更快的推出產品,總能在性價比上獲得些優勢,唯一的門檻是要確保規模經濟所需的最低銷量。
舊山寨采用的是廣譜試錯策略:在最小批量前提下,盡可能多的嘗試各種功能特性組合和外觀設計,然后按市場反應來調整產品組合,而最小批量是由傳統分銷渠道中的風險分擔機制來保證的,與渠道的良好關系即可保證最小批量,有些廠商甚至直接擁有渠道資源;而在新山寨模式中,由于廠商能夠繞開傳統渠道直接面對消費者,經濟批量轉由其知名度來保障;而廠商之所以能夠直接面對消費者,又離不開近年來電子商務和物流體系的長足發展。
核心資源與策略的轉變,其實也是廠商在技術與消費之間立場的轉變,在不再依賴任何技術與渠道資源之后,廠商現在可以站到消費者一邊來看待產品,以一個消費者的眼光對現有產品進行體驗、發現不足、表達不滿,并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設想。
一個理想的新山寨廠商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對手機的體驗和看法至少在一大群人中具有代表性,并且他具有良好的抽象和表達能力,能將這些需求對應到具體的功能和特性上去;同時,他必須擁有足夠多的聽眾樂意傾聽和傳播他的意見和設想,這樣才能從茫茫人海中將有著共同需求的人篩選出來并聚攏到一起,最終形成經濟批量;很明顯,明星人物在傳播網絡中的獨特位置,將是該模式的核心資源。
這種共同需求聚攏能力恰恰是傳統銷售渠道所不具備的,傳統渠道中,一個機型被它所適合的消費者接觸到的機會十分隨機,高度依賴于廣告和終端覆蓋率,而小機型的低覆蓋率注定了它的低到達率,結果是暢銷機型和小機型的兩極分化;比如一個機型的目標消費群是一億,由于廣告和終端高覆蓋率,其中五千萬人了解到它,假如目標消費群是一千萬,廣告和鋪貨力度必定很小,了解到它的人可能就只有五十萬了。
現在,傳播明星的作用使得開拓中間地帶成為可能,因而新山寨的批量可能大幅超出舊山寨的典型批量;然而,憑借這一資源的進入者需要記住的是,這是他們僅有的優勢,因而明智的做法是將與此無關的環節和風險排除在外,避免介入設計、營銷和服務環節,在現有分工體系下,這些都可以外包或招標采購,自己做不僅沒有優勢,而且會讓你偏離消費者立場;不過,從諸多新進者的表現看,并非每個都理解并扮演著自己的恰當角色。
推薦閱讀
近日,多個國產手機品牌正式楔入千元手機市場,除了互聯網商之外,傳統手機廠商、電信設備商也聞聲而來,國內低價智能手機市場的價格戰一觸即發。 上周,一款名為小辣椒的雙核智能手機,以699元的售價再次沖擊國內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內智能手機業將迎“新山寨模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9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