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儼然已找到對抗移動的“殺手锏”。自從今年3月浙江聯通率先推出“隨意打”以來,這一業務已呈星火燎原之勢,蔓延至廣西、湖北、甘肅、北京、河南等地。聯通開始以“網內免費通話”的方式爭奪用戶,這一攻擊性策略引起業界震動,但這一做法對監管部門卻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它折射出當前電信監管的威權與公信都是何等脆弱!
聯通的“隨意打”是否為一種合理的競爭策略?業界分歧巨大。有人認為這能給用戶帶來實惠,有助提升聯通的市場占有率;有人認為這勢必把企業拖入惡性競爭,導致聯通與移動之間“兩敗俱傷”。但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前提——聯通的做法是“違規”之舉,它違反了我國通信業不得“網內網外差別定價”的規定。時至今日,工信部多次叫停“隨意打”,但聯通表態:無意收手。這顯然是對電信監管權威的挑戰。
即便我們從競爭策略的觀察角度認同“隨意打”,聯通的做法也是危險的。無視電信監管的威權,將導致市場競爭的無序,這對任何一家電信運營商都絕非幸事。今天的中國電信市場,依然沒有改變中國移動一家獨大的局面,從最新的財報來看,今年一季度移動凈利潤278億元,聯通凈利潤10.1億元,移動幾乎是聯通的28倍;聯通員工苦苦忙上3個月,不過就是移動員工3天賺的錢。在這種失衡的市場格局下,正是靠政府監管捆住了移動濫用壟斷地位的手腳,維持了最底線的市場競爭。而如果聯通可以公然違背監管政策,移動自然也可以,一旦粗壯的移動和瘦弱的聯通不顧規則地“打野拳”,結果可想而知。
近幾個月來聯通的“隨意打”業務頗見成效,這是它不肯罷手的原因。但取得戰果的前提是移動并未大舉反擊,一旦移動也突破禁令,推行“網內網外差別定價”,以移動近七成的市場占有率,聯通很可能吞下反噬的苦果。違反監管政策,無論如何不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行為。
在聯通“隨意打”業務蔓延的過程中,被挑戰的不僅是政府監管的威權,也包括政府監管的公信力。為什么“隨意打”這一違規之舉,在業界和用戶中都能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因為很多人都對當前的電信監管思路產生了懷疑。
全球電信業的發展史,都是從自然壟斷走向市場競爭,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通過“不對稱管制”消解既有壟斷是必經的一環。但在中國移動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下,我國的政府部門并未堅定推行不對稱管制,這招致了越來越多的不滿。以國外幾乎成為普遍服務的“攜號轉網”為例,民眾呼吁了多年都不實行,2010年好不容易宣布在天津、海南試點,手機用戶以為終于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結果河邊的石頭都摸光了,就是不過河,全國推行攜號轉網依然遙遙無期。
我國沒有推行攜號轉網,沒有對居于壟斷地位的運營商限定市場份額,沒有根據運營商的強弱實施資費的差異化管制,這使得弱勢運營商挑戰強勢運營商變得極其困難,也使得實現市場均衡競爭的過程無比漫長,因此當聯通不惜違規鋌而走險,向移動“虎口奪食”時,贏得的竟然更多是支持。
“隨意打”邊叫停邊蔓延不是一件好事,它見證了當前電信監管的軟弱與困惑。這一事態事實上也在逼問著有關部門——對理應權威的管理制度,何以用戶不信服、企業不聽令?該如何調整現行的電信監管政策,才能重新樹立威權與公信?
推薦閱讀
知情人士透露,自2009年以來,中國移動已經連續四年大規模進行固網寬帶設備招標,尤其是今年的光纖光纜招標大增。中國移動的企圖對國內兩家固網運營商——中國聯通,尤其是中國電信構成了威脅。 【IT商業新聞網訊】(>>>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9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