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咨詢機構賽諾發布了2012年4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報告。內容顯示,國內前五強中,除了三星電子外均為國產品牌,分別為中興、華為、聯想和酷派,這四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合計更超過了40%,國產品牌總市場份額更將超過50%。一時間,10年前國產手機的輝煌年代似乎又回來了。值得注意的是,上榜的“中華酷聯”四大品牌有著相似的背景———智能手機集中在千元環節,與三大運營商捆綁緊密。
這點與10年前有些相似,當時的國產手機依靠靈活的渠道策略,從代理商環節相對死板的洋品牌手中搶得了市場。而如今,只是渠道端換成了運營商而已。這不免埋下了一層隱憂———撇除運營商補貼和產品本身的性價比,上述企業作為手機品牌,品牌端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技術實力又如何?是否能支持其走得更遠。
國產手機仍依賴渠道和價格
整整8年過去了,國產品牌終于在中國市場上再次和洋品牌打成平手。賽諾數據顯示,今年4月我國智能手機在3G市場總體占比75%,市場占有率持續走高,同時,智能機格局發生變化。前10名中,國產品牌和國際化品牌各占五個席位。其中國產品牌有華為、中興、酷派、聯想和海信,國際品牌為三星、蘋果、摩托羅拉和諾基亞HTC。這10家企業的市場份額整體上高達86.31%,其中國產品牌5家份額則高達44.13%,整體更高出國際品牌。
這不禁讓長期關注國內手機市場的人們興奮不已,畢竟上一次國產品牌的輝煌要追溯到10年前,已太久太久。
200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按照原信產部(現工信部)統計,當時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5.7%,首次超過了國外品牌。當時波導、夏新、東信、TCL、康佳等國產廠商是主力軍,一度在市場上呼風喚雨。而中興華為當時還在設備端打拼,聯想亦只是初涉手機領域而已。
然而,這種輝煌并沒有持續太久。由于當時的國產手機大都為韓國日本的貼牌產品,國產品牌自身并不具備技術研發實力,部分廠家更是連最基礎的手機售后服務都不能獨立完成。也正因為如此,兩年后,由于大規模的質量問題爆發,國產手機庫存積壓嚴重,最終拖垮了整個國產手機品牌群。隨即波導、東信收縮回代工業務,夏新一蹶不振,TCL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海外市場上,整個國產手機群土崩瓦解。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電信運營商并沒有完全意識到在轉型期自己所面臨的品類危機。除了基于自身的壟斷性資源也創建出彩信、短信等新消費品類,在非壟斷性資源領域電信運營商事實上面臨著“品類出局”的危機。 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業務范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產手機出現虛假繁榮 份額高利潤極低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9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