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移動支付”現在熱得“燙嘴”,其實一點也不為過。一是說,“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各方高度關注的熱點;二是說,這個“熱”更多的還只是口頭熱議——如同面對一個美味誘人的熱山芋,如何吃到嘴里還真有點難。
毫無疑問,“熱度”緣自對利益的渴求。有這樣一組數據:從全球角度來看,2011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量達到2400億美元,2015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量預計將達到6700億美元;使用手機銀行應用程序的用戶數量較2010年將增加45%左右。另外,預計在未來18個月內還會有20個國家增設近場無線通信(NFC)服務。
從國內角度看,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超過9.75億用戶,3G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縣城及大部分鄉鎮,3G用戶數量達到了1.19億。
在美國,電子貨幣交易已占到市場的30%,而我國僅有5%。這表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移動支付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巨大。
在巨大的商機面前,從運營商到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的銀行、眾多第三方支付商以及手機制造商、智能卡及安全芯片廠等等,可以說,移動支付整個鏈條上的所有參與方全都樂開了花。
近日記者在江蘇采訪,當地一位國有大型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就算了這樣一筆賬:該行現有物理網點731家,而目前手機銀行等電子支付渠道對該分行的網點替代率已經接近60%。這意味著,通過電子支付渠道辦理的業務量,如果放在網點去辦,該行至少需要再增設近437家與目前規模相同的營業網點,單此一項節約的成本就可想而知;盡管目前不少銀行業務減免了手續費,但通過電子渠道完成的理財、基金等交易收入已經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一減一增對銀行利潤可謂意義重大。而這其中,還沒有算上客戶數量的迅猛增長對銀行業務產生的影響。
有數據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國銀行移動支付客戶數達1.45億戶,全年發生業務2.47億筆,金額近1萬億元。移動支付已成為國內運營商和金融機構支付業務的發展方向,更有專家預言,我國很快就將迎來移動電話支付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
不過,盡管移動支付引領了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使用客戶已經數以億計,但作為一種新型支付方式,目前我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仍然比較緩慢,與發達國家水平相去甚遠。
相比之下,我國各家商業銀行顯然已經落后一步,在移動支付領域并未出現其在手機銀行領域一樣的投入和關注,大部分銀行還在思索和觀望,特別是在近程支付領域,尚未全面地推出銀行獨立主導的支付解決方案。
既是對各方都利好的事情為何現實中卻難以快速推進?問題的癥結,除了普遍關注的安全性、人們消費支付習慣因素以外,更深層的原因就在于:利益博弈。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HTC One系列助力Android 4.0版本份額穩步提升
隨著老版本設備的升級和新設備的發布,Android4.0所占有的份額上市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在過去的一個月里,4.0版本系統所占的比例提升了2.2個百分點,由之前的4.9%上升到了7.1%,這其中HTCOne系列新機型的發布可謂是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運營商技術標準不統一阻礙移動支付業務發展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9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