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網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已提交的個稅修正意見超過22萬條,創人大單項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針對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該不該再提高等問題,近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聯合召開座談會,邀請10余位專家就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發表意見。(《新京報》5月18日)
個稅修正意見創下人大單項立法征求意見之最,這讓人欣喜,它除了再次證明“開放的社會從不缺少公眾參與的熱情”外,更見證了納稅人權利意識的日漸高漲。在這個由稅建構起公眾權利和政府權力之間邏輯關系的進步時代,再沒有比納稅人、納稅建言等更讓公眾感到熱血沸騰的詞了。個稅改革最受關注,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倒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不過,欣喜之余也有尷尬。最受關注是否意味著最為重要?事實上,個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稅種。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個稅只涉及28%的人群、占全部稅收收入的6.8%,如果個稅免征額提高到3000元,涉及人群比例將降至12%,占全部稅收的比例也將下降。這說明還有許多比個稅涉及面更廣、占比重更高的稅種,沒有進入公眾充分表達意見的范疇。
這也涉及尷尬之二,即個稅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相對最透明。對個稅的長期持續關注,讓公眾都知道了個稅涉及的人群和占全部稅收的比重,但其他大稅種如增值稅、消費稅等的真實狀況,我們兩眼一抹黑。可這些稅比個稅更與我們息息相關,表面上看它們是由企業來繳納,但由于我國以間接稅為主,絕大多數稅具有轉嫁性,最終會通過各種形式讓公眾成為“終極承擔者”。有專家測算,在企業繳納的稅款中,僅有12.7%是不能轉嫁的直接稅,87.3%是可以轉嫁的間接稅。
在日常消費中,幾乎所有行為都伴隨著納稅,但只有個稅這個并非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小稅種,會通過每個月的工資條清晰地呈現在公眾視野中。由此引申出第三個尷尬,還有多少秘而不宣的納稅沒有進入公眾討論范圍?據統計,中國現行19個稅種中通過全國人大立法的,僅有個人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兩部,而其他17個稅種的征稅依據,是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制定的條例或暫行條例。
這種隱秘包含了兩重意味,一是我們不知道日常消費過程中納了多少稅,而常態應該是任何一次消費都有明晰的納稅信息。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商會副會長王永正在今年“兩會”上所言,在國外買任何東西,哪怕是一只小小的水杯,發票上都會寫明所花的錢里哪些是產品本身的價格,哪些是稅;但在國內哪怕買車、房等“大件”,花費中包含多少稅,消費者都不一定清楚。二是對于這些稅的稅率設置、征繳程序等是否合理,由于處于部門立法層次,公眾參與程度極低,縱使公眾想表達意見,也“表達無門”。
因此,從公眾對個稅的關注度來看,公眾關心稅,與其說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毋寧說是對權利的珍視,當稅無法清晰地展示出公眾權利與公眾所享受的公共服務的對應關系時,對稅的關注就是一種權利焦慮,這樣的焦慮即便是相對來說最清晰的個稅都無法消除,遑論更不清晰的其他稅種。
推薦閱讀
哇塞,你能弄到一部白色iPhone4。在北京的三里屯店門口,排隊來買iPad2的馬克拿著一部白色iPhone4,已經數不清多少次得到這樣的贊揚聲。很多朋友都特別羨慕我。馬克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自己擁有一部iPhone4或iPad>>>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其實你不知道你自己交了多少稅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519/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