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左) 寧高寧(右)
6月11日,蒙牛乳業公司發布公告稱,其創始人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一職,保留非執行董事一職,同時委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為董事會新主席。牛根生將主要投入慈善工作。(6月12日《新京報》)
雖然早在2009年7月,中糧集團就與厚樸投資組建新公司(中糧集團持股70%)入主蒙牛,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但是,兩年來,蒙牛的真正管理者和決策者仍然是牛根生,寧高寧還藏在幕后。此次更換,寧高寧才算真正走到前臺,而牛根生則到了幕后。
其實,不管是牛根生執“牛耳”還是寧高寧做“掌門”,公眾都不關心,也不需要關心。公眾真正關心的是,寧高寧作為央企的掌門人,入主蒙牛以后,能否帶來中國奶業的一次大翻身,能否將公眾被“三聚氰胺”嚇退的信心重新拾回來。
早在2003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蒙牛時就曾經指出,牛奶本身就是溫飽之后小康來臨時的健康食品,不僅小孩要喝,老人要喝,最重要的是中小學生都要喝上牛奶,以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溫家寶總理更是在2006年4月視察乳業工作時深情留言,“我有一個夢,讓每個中國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兩位領導的希望,確實對中國奶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的奶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然而,僅僅只有幾年時間,“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就讓中國奶業陷入了新的困境。
如果僅僅只是“三鹿奶粉”,也許這場困境已經過去了。問題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有關“三聚氰胺”的話題,仍然時不時地出現在公眾的面前,以至于國外奶粉大肆“入侵”我國,而我國深圳等地已經習慣了每天喝奶的居民,則跑到了香港等地購買奶粉。
更重要的,蒙牛、伊犁等國內最知名的奶企,也因為“產業鏈”、奶源等問題,不時曝出令消費者不放心的信息。甚至兩家為了爭奪市場、爭奪奶源、爭奪消費者,不惜大打出手、詆毀對方,使市場秩序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因此,中糧集團全面入主蒙牛,寧高寧替代牛根生,能重拾中國奶業的信心嗎?能實現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提出的目標和希望嗎?
據悉,寧高寧是一名善于建立“產業鏈”的高手,也就是說,困擾蒙牛的“產業鏈”問題,將有希望得到解決。
很顯然,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蒙牛“產業鏈”的瓶頸與雙匯一樣,并不在下游、后端,而在上游、前端。如果上游的奶源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下游的“產業鏈”做得越好,問題就越大、風險也越大。
那么,中糧和寧高寧全面入主蒙牛之后,能高度重視“產業鏈”的前端和上游工作嗎?要知道,前端和上游往往利潤較薄、效益也相對較差,且投入的時間、精力和人力、物力、財力也相對較多,作為急于擴張和占領市場的中糧集團能夠放棄眼前的利益嗎?這方面,從寧高寧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講話中,難免讓人產生絲許擔憂。因為,寧高寧所希望的是將來有更多的產品在蒙牛目前的系列中發展。也就是說,是后端和下游目標,絲毫未提前端和上游的目標與產品。
如果這樣,中國奶業的信心仍難得到提升,外國奶粉大肆“入侵”中國市場的格局也不會得到改變,每天一斤奶的目標就會越來越遠。
我們并沒指望中糧和寧高寧全面入主蒙牛就徹底改變中國奶業的現狀,但是,至少應當讓人看到新的希望,重拾失去的信心。也正因為如此,希望寧高寧及其中糧能夠多多地考慮“產業鏈”的前端和上游,這一端才是目前消費者最為關心的環節。一旦這一環節的工作做好了,消費者的信心也就回來了。
推薦閱讀
近日,國家發改委體改司負責人在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通氣會上透露,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在年內推出。根據發改委向國內主要油企下發的征求意見稿,成品油調價間隔將從目前的22天縮短至10天,并有可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能否重拾中國奶業信心 從牛根生到寧高寧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13/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