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傳媒訊】美聯儲宣布如期結束第二期量化寬松(QE2)后美國經濟卻讓人大跌眼鏡。領先指標ISM大幅下行,作為滯后指標的失業率依舊高企,有人干脆反過來將其看作消費持續低迷的領先指標。原油應聲而跌,卻沒有舒緩美國低收入消費者的怨言,同時股市也大幅回調,作為QE2金融魔術受益者的富裕層也郁悶了。看著蓋洛普的統計數據,尋求連任的奧巴馬大概也很難過,剛因除掉本·拉登而直線回升的支持率又開始走低。這一切,讓不少人開始幻想QE3的現實可能性。
事實上,全球主要經濟體里在這輪經濟刺激過程中真正成功實現了量化寬松的國家,只有中國。這點在M2規模、銀行信貸、經濟增速上都非常明顯。而美國的QE2正面臨著日本央行頭疼過的“流動性的陷阱”。眾多日本時評家依然樂此不疲地批評本國央行這次沒有像美聯儲那樣積極擴張資產負債表,完全無視這個數字對GDP的占比日本早就遙遙領先各個發達國家,同時偶像伯南克正經歷著無盡的煩惱。QE2進展順利,但M2在此期間同比增速僅2.3%,過去10年均值為3%,而且還是被去年不足0.5%的異常值給拉低的。與此同時,銀行準備金的增速達53%。
伯南克批評日本央行的理論依據是所謂的投資組合效果。央行積極供給低成本資金,理論上會導致債券收益率無限低下。“很癡,很天真”的伯南克等學者認為這將讓“理智的”投資者改變風險偏好,積極把資金轉向股票甚至實體經濟,這將通過消費和投資兩個渠道刺激經濟成長。QE2后股價倒是漲了,但美國經濟的恢復卻遠不如樂觀人士的預期,這種沒有伴隨企業持續改善無法讓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感到樂觀,股價得不到有力的支撐。無法享受股價上漲好處的低收入人群反而在原油上漲中“很受傷”。真要如美國金融寡頭機構預測的那樣油價飆升到130美元以上,最終“傷不起”的恐怕將是尋求連任的奧巴馬政權。
那些津津樂道美聯儲大舉印鈔的人們還沒注意到一個讓他們沮喪的事實:從QE2開始到今年5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準備金增加了大約5600億美元,而其持有者是外國的商業銀行。QE2的規模是6000億美元,這說明為了0.25%的利率收益,外國銀行接受了所有QE2的美元供應。另一面,美國 “理智的”投資者中的確有人重鑄投資組合,美債巨人PIMCO就賣掉美國國債,甚至跑到香港組建中國股票投資組合。由于美元是國際金融的基軸貨幣,QE2的副作用遠比當年日本央行的量化寬松帶來的影響要大得多。有人估算香港目前就大約有670億美元的外匯流入可以被解釋成所謂的熱錢。
QE2的意義并非是美聯儲印了多少錢,而是利率低下導致尋求收益的金融資本部分流向海外,這不過是美元的“乾坤大挪移”。 如果QE3實施,美國經濟必將進一步凸顯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困境。到9月,美國的核心通脹率有可能回升到聯儲的通脹目標圈,QE3的實施其實變得非常微妙。在伯南克的書呆子理論下,通縮才能正當化QE,通脹將迫使美聯儲進退兩難,如果出現滯脹最終只有加息。
一國經濟要吸引資本的流入,最關鍵還是要有良好的經濟前景預期,金融政策只能為這個過程提供側面的支持,而無法成為主角。即便QE3真的出現也不過是溫水煮青蛙,真的經濟復蘇,需要美國財政和經濟規劃部門加緊結構改革,努力提升自身潛在經濟增長力。這個道理在日本已經得到明證,美國QE2的經驗教訓更是提醒我們放棄金融魔術幻想,回歸結構改革才是經濟增長的正途。
推薦閱讀
【樂購傳媒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日前公布了個稅法修正案草案向公眾征求意見的情況,據統計,贊成以3000元為起征點的占15%,要求修改的占48%,反對的占35%。專家對此眾說紛紜,有的說起征點不能再提高了,有的說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應放棄金融魔術幻想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17/8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