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巴曙松(資料圖)
在中國經濟回落幅度可能超過"平穩"、且緊縮政策節奏仍繼續加大的情況下,宏觀政策是否超調的擔憂已浮起。中國國務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目前實體經濟感受的利率緊縮力度已接近2007年底水平,要警惕宏觀政策超調風險。
巴曙松周四接受路透電話專訪時表示,一旦出現房地產投資下滑的幅度超出保障房可以對沖的范圍以及縣級融資平臺風險的暴露等現象,中國可能已進入政策超調的風險。
他表示,觀察宏觀緊縮不僅要觀察銀行間市場利率走勢,還需要觀察企業和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資金的實際成本,後者反映了實體經濟感受到的緊縮力度.目前實體經濟感受到的利率緊縮力度已經接近2007年底水平,但是當前的實體經濟增長強度實際上明顯弱于2007年。
近期通脹壓力依然居高不下,導致宏觀緊縮力度繼續加大,這不僅包括央行本周剛宣布準備金率的年內第六次上調;對金融體系來說,從6月1日開始啟動的日均存貸款考核、以及對信托融資等的規范,疊加起來很可能導致短期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和緊縮壓力過大。
"今天市場反應出的利率水平已超過了春節時的資金假期因素。"巴曙松稱。"不能割裂數量工具與價格工具之間的影響,持續提高準備金率必然影響資金供求,從而實際上影響資金價格,央票利率倒掛就是一個證明。"
"同時,銀行間市場利率大幅波動會沖擊金融機構資產配置,銀行間利率波動也會影響實體經濟的利率水平。"他還說.
受央行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周四中國貨幣市場利率繼續全線走升.其中七天期回購利率至6.5848%,且大型銀行出資意愿降至冰點.受春節現金需求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因素影響,春節前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也大幅走升。
巴曙松指出,參考歷次政策緊縮決策的慣性,政策制定者通常會在確認通脹水平進入下行通道後才可能退出緊縮政策,但在此之前,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呈現回落態勢.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房地產投資增速較快實際上隱藏著隱憂。"他稱,"目前的增長主要是去年以來銷售狀況良好的滯後反映以及保障房加速開工等推動的,但房地產投資的環比已經開始下降,當前銷售的持續下滑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滯後之後體現了房地產投資的下滑上。"
他還特別指出,"房地產投資下滑幅度如果與保障房對沖能力的匹配時點與規模出現偏差,將是潛在'超調'的風險點。"
2006-2008年這輪政策緊縮周期,一共上調了19次存款準備金率并加息七次,使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4.41%,最後一次的加息時點為2007年12月底,這時距CPI見頂回落的時點為三個月。
中國今年計劃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且必須在10月底前全部開工,但目前的保障房建設情況并不樂觀,一些城市開工率不到三成.保障房融資缺口大是當前保障房建設面臨的最大難題。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今年1-5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4.6%,仍維持于高位。
巴曙松指出,緊縮疊加風險的逐步暴露將以漸近式的反應在以下幾個潛在信號上:企業去庫存、房地產投資下滑的幅度超出保障房可以對沖的范圍、汽車銷量下滑幅度過大、縣級融資平臺風險的暴露.
"目前企業庫存接近30%的歷史高位,但企業庫存達到高位,去庫存的壓力也就較大。"他指出,在資金收緊、大宗商品價格攀升乏力的狀況下,企業繼續增加庫存的動能衰減.
他認為政策超調的第二個信號則來自于地產投資下滑幅度與保障房對沖能力的匹配時點與規模出現偏差。"目前評估,這種風險是否會出現主要取決于下一階段房地產調控的節奏對商品房市場的沖擊程度。"他稱。
廣東省房地產行業協會會長蔡穗聲近日在接受路透專訪時也表示,樓市目前所采取的行政調控政策是必要的,但不應長期存在,應在幫助建立市場機制之後,盡快退出。
巴曙松還提到,金融危機以後出臺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已逐步退出,2011年出現增速放緩為正常現象,但如果回落幅度過大,也將使經濟回落擔憂顯著增加。
中國5月乘用車出現逾兩年以來的首次同比負增長情況,分析人士還預期這一黯淡形勢可能將延續至6-7月間。
另外,中國銀監會已要求銀行于6月底前完成全口徑的平臺公司"名單制"管理,制定統一的平臺貸款準入標準,并建立總行集中審批、集中督管的制度。
最為嚴格的要求則是對于到期的平臺貸款,一律不得展期和以各種方式借新還舊.盡管目前嚴厲的監管政策有力抑制了平臺風險的擴張,但是也可能導致小部分風險控制能力弱小的縣級政府融資平臺出現風險,因為借貸期限較短、項目建設周期較長,當無法進行展期時,資金斷裂的可能性加大。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可能會在監管壓力下暴露,資金斷裂的可能性加大。"巴曙松說。
(本文已發表于路透社)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 【樂購傳媒訊】我們的競爭優勢不是憑個子大,必須主動創新。阿里的慣例就是把大公司化成小公司來做,這樣才能建立更加創新的機制,在小環境里讓大家有更多機會 編者按: 6月16日,馬云致>>>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19/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