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質量標準應該以民眾的健康需求為中心,而不是以行業利益為中心,這才是應該尊重的“國情”。
陳方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6月18日報道,一場關于奶業標準的討論又起紛爭。日前牛奶行業舉辦的內部研討會上,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認為我國現有的奶業標準全球最低,主要是因為被個別大企業綁架;而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丁木德則認為,制定牛奶質量標準要從國情出發。
關于奶業標準的爭論,這已不是頭一次了。去年乳品安全新國標出臺之時,媒體曾強力關注。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于2010年3月26日由衛生部批準公布,2010年6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在新標準中,乳蛋白含量從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總數則從2003年每毫升50萬調至200萬。當時有輿論指出,此前的國標已和國際標準有很大差距,而新國標則在本來已經很低的標準之上一降再降,因此新國標被冠以“中國奶業倒退標志”的帽子。
具體的奶業標準到底該如何制定,公眾的意見或許并不專業,但必須看到的是,在乳品安全新國標出臺后,有媒體指出,一個國家最低的安全標準居然討論了一年半之久,由此可見其間各方利益博弈得多么激烈。更有甚者指出,新國標之所以被冠以“中國奶業倒退標志”的帽子,是因為新國標是乳制品企業干預下妥協的結果。衛生部官網顯示,新版乳業國標強制性標準由衛生部牽頭,會同農業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中國奶業協會等單位,并由各部門推薦的70多名不同領域專家組成專家組討論后才正式頒布。但一位與會專家曾向媒體披露,這些所謂專家中,多半都是各個乳企的代表。如若自家人給自己制定標準,這標準的高低嚴格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中國奶業標準全球最差”的質疑,有專家回應說這是中國國情決定的。國情是什么?同樣按專家的說法,我們國家72%的奶牛是散戶飼養,養殖環境比較差,所以牛奶中的細菌總數上調,也是考慮到農民散養奶牛的環境現狀。果真如此么?熟悉中國乳制品行業的人大概都知道乳業市場有城市型乳業與基地型乳業之分,城市型乳企主攻巴士鮮奶,一般在城市周邊有穩定的規模化飼養基地,而基地型乳業以生產超高溫滅菌奶和奶粉為主,因價格便宜保質期長而占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對于城市型乳企而言,奶源質量并沒有問題,因為這些企業一般在城市周邊有穩定的規模化飼養基地;而對于基地型乳業而言,奶源的覆蓋地域廣闊,收購半徑過大,質量也不穩定。所以,“奶業標準全球最差是由國情決定的論調”表面上看是為了維護中小養殖戶利益,實際上最大的贏家無疑包括基地型乳業巨頭。難道這就是他們說的“國情”?
在討論制定奶業標準時,現實國情固然要考慮,國情是一些人可以隨意解釋的要領:散養戶養殖環境不佳是“國情”,企業的生產條件和利益需求也是“國情”,而民眾的健康需求更是“國情”。這么多“國情”,奶業標準到底該尊重哪個“國情”呢?毫無疑問,產品質量標準該以民眾的健康需求為中心,而不是以行業利益為中心,這才是應該尊重的“國情”。
推薦閱讀
《南方日報東莞觀察》6月17日報道《物價漲到一定程度立即發放臨時補貼》 從今年7月1日起,東莞市實施低收入群眾臨時價格補貼與價格上漲聯動機制。一旦物價上漲超過一定范圍,全市57000多名低收入群體即可享受每月44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陳方:降低奶業標準的借口不是“國情”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20/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