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銀監會、央行和國家發改委要求,從7月1日起各大銀行34項人民幣個人賬戶服務收費項目將被叫停。然而,舊的收費項目還沒取消,部分銀行收費項目卻又出新招,小額賬戶管理費、短信通知費等層出不窮。公眾很納悶:銀行的收費項目為什么越“減”越多?
銀行收費“想收就收”的霸道為輿論詬病久矣,面對如潮質疑,監管部門歷來鮮有正面回應。相比之下,此番叫停34項銀行收費,無論如何也應該算是“大動作”了,然而卻不被公眾所看好。一來,這34項銀行收費“注水”嚴重,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忽悠人的。因為這些項目此前本來就不收費,所謂“叫停”不知從何說起;二來,公眾質疑較多的收費項目不僅個個猶在,而且沒有任何降低收費之類的規范意圖,明顯的是避重就輕。
可就算這樣,商業銀行仍舊很不甘心,舊的收費項目尚未取消,新的收費項目已然出臺,銀行收費項目因此是“越減越多”。數據顯示,
從2003年到2010年短短7年,銀行收費項目從300多種飛增至3000多種,遞增速度高達10倍。據悉,被銀行“閑置”的收費項目還有幾百種之多,要彌補34項收費被叫停的損失,簡直就是輕而易舉:每取消一項收費,立即增加十項也不成問題。
誰都看得出來,簡單叫停幾個銀行收費項目根本無濟于事,真正應該被叫停的,是銀行“想收就收”的霸道權力。那么,究竟是誰給了商業銀行隨意增加收費項目、自由設置收費標準的權力?直接的依據應該是《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的規定:根據服務的性質、特點和市場競爭狀況,商業銀行服務價格分別實行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毋庸諱言,那些備受質疑的收費項目,幾乎全都是所謂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項目。
同樣,公眾對于銀行濫收費的不滿,主要也是以上述暫行辦法第五條作為依據,認為其不符合“遵循合理、公開、誠信和質價相符的原則,以銀行客戶為中心,改善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水平”的要求。監管部門此番叫停34項收費,依據的應該也是這一條。然而,真正
的問題恐怕還不在于銀行自定市場調節價是否符合要求,而在于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原本就并不應該擁有這項權力。
《商業銀行法》是上述暫行辦法的主要制定依據,可是翻開這部法律,其中第五十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辦理業務,提供服務,按照規定收取手續費。收費項目和標準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職責分工,分別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意思很明顯,商業銀行的收費項目和標準,應該是由監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制定,而不是商業銀行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就收多少。
換言之,允許商業銀行自行制定服務價格的上述暫行辦法,本身就是違法授權,理應視為無效;而去年曾征求意見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草案,同樣延續了這樣的違法授權,理應不被通過。明乎此,我們就能知道,原來法律從未授予商業銀行“想收就收”的權力,之所以銀行濫收費日益變本加厲,銀行收費項目“越減越多”,根源皆在“有法不依”四字。
推薦閱讀
晏揚 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披露的信息,6月份第二周,全國34個大中城市生豬出場價格平均達到每公斤17.62元,比去年同期上漲79.2%。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目前豬肉價格漲幅大幅度低于生豬價格漲幅,后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銀行收費“越減越多”源于有法不依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23/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