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傳媒訊】由于種種不確定性,歐洲市場陷于癱瘓,政府和企業比以往更加期望中國能帶來曙光。然而,中國自身也在經歷變革,我們能從中國期待什么,中國奇跡又能持續多久。
對中國與歐洲伙伴關系充滿熱情的人,通常會舉出兩個理由,證明這一伙伴關系的未來是光明的。一是,貿易會為合作鋪平道路。二是,中歐之間并不像中美之間那樣,充滿著權力的競爭。然而,這兩種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很快,中國與歐洲就將進入一場最激烈的競爭中:對繁榮的競爭。
當然,我們都熟悉經濟學理論中的說法,即一個市場的成功也會為其它市場創造機會,競爭成就進步。但這僅僅是理論�,F實卻完全兩樣。歐洲政府為保護國民不受經濟波動的損失,不惜欠下巨額國債。北京則努力加速人民的勤勞所換來的經濟發展,并把全球的財富引導向中國廣闊的市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遲早會引發沖撞。一旦歐洲的債務大山崩塌,其原有的實力、技術領先地位、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都將拱手讓給來自東方的更有雄心的玩家。認識到這一點,對歐洲來說將是痛苦的時刻。
沒錯,許多歐洲人還在否認這一現實。人們躲藏在自己舒適的小小帝國里,看看烹飪類的書籍,或者躲進福利國家的安樂窩里。失業者和低收入者的聲音難以被聽到。歐洲政治家延續幾十年來的作法,即讓公眾為許多被淘汰的工業買單,或者嘗試尋找替罪羊,來轉移視線:移民、資本家、歐盟官員。但他們很少把真相告訴選民,即螞蟻與螞蚱的故事:你要量入為出;經濟繁榮倚賴于辛苦的工作。
后果是,歐盟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加在一起很快就可能達到歐盟GDP的兩倍。除此之外,歐盟的經常項目赤字也不斷增長,去年達到800億美元,這就意味著歐盟對海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高于所賺取的外匯。
我們已經看到烏云聚集在橄欖樹之國的上空,使受損害的人走上街頭成為暴民。而在北部國家,政府領導人在思考如何避免危機蔓延。當然,沒有人認為歐盟公民應當放棄部分財富,學習過不那么富有的生活。沒有人愿意讓歐盟變成發展中國家。因此,問題是,如何減少人們開支與收入之間的鴻溝。在這一點上,中國構成令人生畏的挑戰。無論歐洲采取怎樣的措施復興經濟,都難以避免與這個亞洲巨人發生沖撞。讓我們設想以下四種可能的情景。
第一種可能:歐洲決定效仿美國,請求北京購買政府債券。目前,北京持有一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而從歐盟國家購買的主權債券則僅有數千萬而已。北京不愿意購買太多歐盟債券,主要原因是歐元并不具有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此外,中國希望將雄厚的財力用于購買原材料、著名品牌和技術等更有吸引力的目標。就算中國購買更多歐盟債券,也難以緩解歐盟的問題。
第二種可能:歐洲成功吸引更多中國投資,對華出口增加。但這里有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么中國企業要在歐洲創造就業崗位?我們的公司,尤其在富裕的成員國里,要承受高工資和高稅收的負擔。有什么理由期待我們的對華出口更快速增長呢?要知道多數歐洲工業更愿意直接把工廠建在中國。
推薦閱讀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資料圖) 【樂購傳媒訊】IMF新總裁的甄選進程比預期中的要快。十幾年來,筆者一直不斷抨擊的,恰恰是該組織以其首腦選舉制度為代表的管制方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是否能為歐洲帶來曙光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24/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