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個稅起征點被設定在3500元,比之前的2000元大幅提高了,但與相當一部分人希望的5000元還有很大差距。政府在提高這一數字上的考慮一直是我們支持的,也就是不應減少中國的納稅人口。同時,我們相信更低的稅率和更少的納稅層級,也應該是越發明確的方向。
這應該算是政府提高居民收入努力中的一部分,只是,這個進程有點太慢。我非常理解在涉及到減少自身收入時,沒有人會痛痛快快的,特別是在權力位勢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需要發揮一些“自覺性”向被征收者讓度利益的情況下。
我在這里不想探討究竟如何才是最好的控制政府征稅權的方法問題。但是顯然,連政府自己也已經看到當他們占有了太大國民收入的份額后,經濟成長、民眾幸福都被嚴重威脅到了——貧富差距與社會地位和權力地位的差距完全一致時,這樣的社會已經完全失去了穩定的基礎。
因此,政府會相當程度地讓度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個稅是一塊,北京機場高速公路收費減少(全國這樣的公路也很多)是一塊,更大的,我們希望看到諸如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或者消費稅紛紛出現減免這樣的趨勢。
事實上,中國各級政府的收入來源既有稅收收入、還有非稅收收入。相比較而言,稅收收入還是可以為法律所限制的。這一塊收入近年來一直呈現相當明顯的快速增加、且比例越發加大的趨勢。我覺得,比較起完全不透明的非稅收收入,稅收減免帶給企業與個人利益上的實惠,還是值得期待的,而且會對資本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利好。
往簡單說,在減少了納稅后,居民個人收入的提高將一定會增加消費或者投資。增加消費會讓企業獲益,增加投資則直接有利于資本市場擴張。
往復雜說,社會整體稅負減輕,會令各經濟主體呈現更加活躍的成長態勢,并加大投資回報的力度,進而刺激更加持久而往復地投資。
一個龐大的(其實一定也是庸腫的)且開支巨大的政府,對社會可謂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有管理經驗的人會深刻地感受到,當周圍充滿了太多不干活、又伸手拿錢的人時,這個組織會變得何其危險。這與何種政治制度無關,當政府變大了、變得更無效時,出于生存的本能要求,它也會做出相當程度的讓步。
基于這樣的看法,我相信未來減稅的趨勢值得期待。因此,對于當前的資本市場,更大的機會來自于此,無論是消費擴張,還是負擔減輕,受益于減稅的企業應該是投資者特別予以關注的。
那么如何判斷減稅的趨勢呢?我本人并無足夠的經驗,我相信當下市場里有這樣經驗的人也不多。因為過去60年中,中國政府可以稱得上減稅的時期大概不會超過80年代的10年。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法來預料一下這個進程。繼農業稅在幾年前被免除后,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也一直在提高。這其實表明一個問題,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稅”其實等同于“租”。人們向政府納稅,實際上是向政府交租;而政府設定“稅種”,實際上是在為某項事情設立租金。
農業稅也就是田租,個人所得稅就是“人頭稅”(有學者已經指出當前的個人所得稅就是工資稅,他說得沒錯)。這樣看來,如果減稅確實有可能發生,那么與普通人關系近一些、感受強一些的稅應該更容易被減免。我猜想,消費稅與資源稅比較起來,前者機會更大一些。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話題需要在此提及。在尋找利好機會時,應該對公路及城市設施類的上市公司采取回避的態度。在我看來,公路上市公司實際上在替政府征收一種叫作“公路通行費”的稅,基于我對政府減稅進程的相對樂觀的判斷,此類公司則是這一進程中的受損者(但愿如此)。
因此,我建議聰明的投資者開始對這方面的話題進行研究,從而有機會預先抓住影響市場的變量因素。有的時候是判斷政府出臺決策施加給市場的影響,有的時候你還要想到政府自身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市場。
推薦閱讀
宏觀大勢 試圖靠放松對房地產的調控來化解地方債務危機,不僅無法緩解,反而會激勵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更加依賴,最終會因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滅而使得資金鏈完全斷裂。 國家審計署日前公布的中國各級地方政府10萬億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政府減稅影響市場未來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701/9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