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近期在京滬等地樓市采訪時發現,市場感受和統計數據存在一定差異。原因是保障房被納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統計范疇,并對整體房價的下降貢獻良多。
其實,老百姓的感受與實際房價的區別,早已成為了爭議的話題。這幾年,諸如什么“樓市將進入拐點”、“房價將下降20%,甚至更多降幅”之類的話已經太多了,但結果又如何呢?房價在一遍遍“喊跌”之后一遍遍上漲。而那些曾經的房價下跌的證據,只不過是統計上的技巧罷了。
除了將保障房的價格納入統計樣本之外。目前有這樣一種說法,即使不算上保障房的價格,我們的房價已經降了10%了。因為算上CPI的5%,再加上現在開發商普遍3%—8%的打折空間,已經差不多有了10%的利益出讓。但這樣的變動顯然對樓市走勢沒有任何影響,也只是一種統計上的“把戲”。
曾經有媒體認為,要讓統計數據更真實地反映市場房價的變動情況,不妨進行細分區域的統計,比如各區域房價成交均價的走勢如何,這樣數據所反映的房價變動情況才能和老百姓的感受更接近,也才能為下一步的房產調控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但事實上,只要是統計的數據,都有辦法通過樣本的調整,以及計算方法的調整,來達到一些人所要達到的結果。
事實上,當房價多年調控的后果竟然是不斷飆升,甚至在史上最牛調控政策出臺之后,房價依舊堅挺,漲價也依舊繼續。圍繞著房價,不同統計渠道數據“打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這無疑提醒我們的主管部門,“統計上的房價下降”實際上是自欺欺人,任何不以老百姓感受為基礎的房價統計數據,都不能對于管理層的決策產生正面作用,甚至可能出現極大的誤導。
推薦閱讀
央企在海外的巨額投資一直是大家只知道有這么回事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機密。我們刻意壓低人民幣幣值的匯率政策讓國家外匯儲備連年激增,這些儲備除了一大部分買了美歐國債,還有相當數量被央企拿去進行海外投資。但是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統計上的房價下降”實際上是自欺欺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705/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