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DHL將所持的三家國內快遞公司的股權全部出讓,這也即意味著DHL將撤出中國國內快遞業務。對此,業內人士普遍感到遺憾和惋惜,DHL負責人則表示,DHL的退出不是退縮和放棄,而是公司戰略的轉移,在時機成熟時DHL一定會重返中國國內市場。盡管如此,DHL敗走中國還是讓人們對其“滑鐵盧”之殤多了幾分猜測。
曾經,DHL(敦豪)也像其他三家國際快遞巨頭一樣,很早就看中了中國的快遞市場,并且搶先一步與中國物流航母中外運進行戰略合作,在中國取得了快遞市場的絕對優勢。同時,在其成立20周年之際,還隆重發布了“DHL中國優先”的戰略,推出了“卓越,只為送達”的主題計劃。但僅僅五年有余,一向雄心勃勃的DHL一夜間就遭遇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寒冬,虧本大甩賣,將所持的三家國內快遞公司全部股權傾囊出讓。據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DHL所屬的全宜快遞、北京中外運速遞和金果快遞三家公司合計負債總額約3.47億元,累計虧損約3300萬元。此時,DHL抽身而退,淡出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也許正如中外運長航所言,國內快遞業務競爭過于激烈,外資快遞公司缺少成本上的優勢,加上《郵政法》對外資及合資企業業務的限制,使得DHL“水土不服”,不得不考慮暫時選擇退出,等待合宜時機。
如果說,DHL的退出是因為“水土不服”,那么其“敗走麥城”更為客觀地說,是由于其戰略的失誤和市場定位的不當。在中國快遞高歌猛進的當下,中國快遞市場的競爭明顯存在低端市場競爭過剩、中高端市場競爭不足的現狀,而作為嬰兒期的中國快遞依然處于傳統的、原始的價格戰和大兵團作戰狀態。市場競爭嚴重不規范,規模和數量不相匹配,尤其是本土民營快遞企業憑借其龐大的數量,占據著中國國內近80%的市場份額,擁有著強勢的話語權。而原本盈利的民營企業上海全宜快遞有限公司,在被中外運敦豪收購后,卻陷入極度虧損,這似乎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在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以規模、技術、人才和管理為優勢的外資快遞巨頭,與以價格為優勢的本土民營快遞企業的低端廝殺并沒有多大優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國DHL、美國FedEx及UPS和荷蘭TNT四家國際快遞大鱷相繼進入中國,到目前為止,其國內快遞業務一直“差強人意”,沒有實質性突破,這也可以看出外資快遞巨頭在中國國內快遞市場戰略上的尷尬。所以,市場的定位和發展戰略上的偏差是導致DHL“敗走麥城”的真正原因。
中國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杰。無論是中國快遞政策對對外資及合資企業業務的限制,還是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混亂無序、環境不優,外資快遞巨頭都應適時調整自己的戰略,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優勢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路。從先前退出美國國內市場,到今日的敗退中國,可以看出DHL的確應當謹而慎行。而此前,TNT已經通過收購華宇物流將重心轉移到了公路快運和汽車物流;FedEx和UPS也將拓展的觸角伸到了高端網購市場。可以說,一些外資快遞已經通過細化業務在高端市場與本土的郵政EMS和順豐速運展開激烈角逐。同時,各外資快遞也已紛紛將戰略重心轉向國際快遞市場。
盡管DHL遭遇了慘痛的“滑鐵盧”,但這并不等于低端民營快遞戰勝了高端的外資快遞。尤其是,以經驗和管理居優的四大外資快遞巨頭,依然控制著中國國際快遞市場80%的份額,具有強勁的后發優勢。而一向以機制靈活、價格便宜占競爭上風的民營快遞同時也面臨著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困擾和壓力。
據《2010-2015中國物流運輸業報告》顯示,未來受中國經濟增長、電子商務發展及政策支持等拉動,中國國內和國際快遞市場規模將保持23%和33%的增長。DHL的出局,無論是權宜之計,還是靜觀其變、待時而飛,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作為一塊肥肉,永遠具有它巨大的誘惑力。隨著國內快遞業的整合和完善、國家政策的放寬,DHL也許會適時卷土重來,重新參與到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搶奪。所以,無論是對以FedEx、DHL、TNT和UPS為首的外資快遞企業,還是對以EMS、CAE、CRE為代表的國有快遞企業,或者是對以“四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企業來說,國內快遞市場的鏖戰都才剛剛開始,國內市場和業務的重新分劃及格局的變幻或許即將上演,而尋找各自的優勢和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無疑成為未來快遞市場高與低對決的關鍵。
推薦閱讀
編者按:前意大利總理朱利亞諾阿馬托及前比利時首相居伊費爾霍夫施塔特7月6日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稱,一旦歐元區負債最多的那些國家發生違約,核心及外圍國家的銀行與養老基金都將受到影響。沒人能夠幸免,對于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快遞高與低的對決DHL“敗走麥城”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706/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