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美上市企業自去年年底卷入借殼上市和財務造假的風波之后,信用危機越演愈烈,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26家中國公司從美國三大市場停牌或者退市。市場還曝出“美國司法部宣布介入對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調查”以及“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股中華網申請破產保護”等消息,使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信心大挫,包括主板上的新浪、百度等中國概念股前所未有地大幅度集體跳水,市場蒸發數十億美元市值。惡劣的輿論和資本環境也造成今年中國概念股在美上市新股破發的現象屢見不鮮。
股價大跌、交易稀缺、卷入司法調查、成為做空者的目標……種種壞訊息令許多中國企業對在美國上市感到迷惑和恐懼。如何挽救中國概念股,重新樹立中國企業形象,贏回投資者信心?中國企業家該如何應對在美的“寒冬”?在日前由總部位于紐約華爾街的中美上市公司總裁協會(US China General CEO Association,UCCA)舉辦的“中美上市公司如何應對信用危機”論壇上,紐約多名協助中國企業上市和境外投資的資深律師和金融專家提出,挽救中國上市企業的行動刻不容緩,而中國企業增強自救意識、擴大投資模式以及中方參與企業監管,是近期內改善中國企業在美融資困境的重要步驟。
增強自救意識
中國上市公司維權委員會聯席主席、美國律師郭智慧表示,簡單地說,中國企業自救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做好融資定位。仍停留在粉單、OTCBB低級市場的企業,如符合升級條件,盡量進入主板市場;不符合升級的公司可以選擇私有化、退市,或者繼續擴大公司規模,達到升級標準。
二是改善公司內部管理和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已經進入美國主板市場的中國企業需要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美國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規范和改善公司內部管理模式,特別是加強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三是建立與投資者良好的溝通機制。目前因語言障礙和中國企業溝通意識薄弱,中國企業與美國投資者的溝通欠佳,雙方容易產生誤解,不能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關系,這樣不利于中國公司抵御輿論影響,反擊不良做空操作。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在美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危機處理制度,聘用當地投資關系公司,以及接受美國大眾媒體采訪等方式,加強與投資人、監管部門的溝通和交流,縮小雙方的信用鴻溝。
分享經驗和資源
目前不少中國企業家對在美上市前景感到很迷茫和無奈。中美上市公司總裁協會創辦人、執行長高靖波對中美上市企業家的困境有著更感性的了解。他認為,中國企業家需要聯合起來,共同分享和傳授經驗教訓和融資資源,提高抗風險意識。
高靖波說,選擇正確的融資資源是上市得以成功的重要環節,例如選擇美國信譽好、有聲望的中大型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融資機構,以避免信息虛報、造假或者欺詐等問題的產生。
期望中方監管介入
美國律師姜浩,是多年來協助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的國際長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他指出,除了企業自救之外,中方參與對中國企業境外惡劣舞弊行為的監管和協調,有利于樹立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深入凈化中國資本市場的理念,加速恢復中國企業在美擺脫信用危機的步伐。
據報道,中國證監會、中國財政部,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美國上市公司審計監管委員會已于7月就跨境審計監管合作問題在北京進行了討論和意見交流,為中美共同審計監管創造了合作的可能性。雖然中美監管部門還未就具體合作方式達成共識,但中方已經表示出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問題的關注和重視。
姜浩對中企在美上市前景表示謹慎樂觀,他希望隨著中國企業自救行動的深入和中方監管行為的介入,此次信用危機能在明年第3季度漸漸退卻。
選擇更合適投資模式
暫時的上市“寒冬”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在美投資道路的阻斷,危機下也許會刺激中國企業家尋求新的投資生機。參加論壇的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郝勇提出,中國企業在美投資方式不應只限于資本市場上的融資上市,中國企業家應該擴大視野,參考更多的投資模式,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方式。
郝勇表示,美國急需入境投資為本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也鼓勵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除了上市融資外,跨境并購正在興起。中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已經具備對美國行業上下游和產業鏈內部企業的并購能力,這種并購模式更有利于中國企業直接收購在美的企業團隊、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市場渠道,從而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增強銷售能力。
在并購投資中,中美仍存在一定的互信障礙,中國企業家需要用長遠發展的眼光,完善企業并購和運營。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企業,不僅為美國本土創造就業機會,也是中國出口導向的勞工性密集產業轉型的方式之一。郝勇相信,中國私企的跨境并購將漸漸成為在美投資的重要商業模式。
推薦閱讀
傳銀湖CPPIB和微軟聯手競購雅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多管齊下破解中概股信用危機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1021/1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