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機,在美上市中國企業IPO日漸清冷,進入今年三季度后,僅有視頻網站土豆網(微博)(TUDO)唯一一家中國公司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且融資效果也不甚理想。
海外融資降至“冰點”,有海外媒體卻仍在繼續揭著在美上市中概股審計問題的傷疤。據該媒體報道,有知情人士爆料稱,10月上旬中國財政部和證監會官員會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另兩家較小審計公司,要求對在2010年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IPO的相關審計公司進行再評估,并要求上報已經遞交海外監管層的相關審計資料。
對此,《第一財經日報》通過各種渠道求證,而所提及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即德勤、普華永道、安永和畢馬威,均有合伙人分別在不同場合對記者表示,“這個問題太敏感,不方便回應”。
審計集體緘默
審計行業的集體緘默,似乎也預示著問題的嚴重性和敏感性,而上述海外媒體報道中也表示“該會見被強調是高度保密”。
2010年,在華爾街大放光芒的上市中國企業,享受著高市盈率、高估值、充沛融資。不過,隨著部分公司被美國民間研究機構點穿“財務信息造假”之后,在2011年嘗到了盛極必衰的苦果。其中,與某些公司被大肆做空等個案相比,整個“中概股”都蒙受了信譽危機,令人擔憂。
美國飛利凱睿證券有限公司(Brean Murray, Carret & Co。)的首席執行官威廉·麥勒斯基(William J. McCluskey)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投資者當然想通過投資中國公司,從強勁的中國經濟增長中分得一杯羹,但是這些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財務報告質量,卻又使投資者胃口大減。”
“問題來源包括缺乏盡職調查、投資者不合理的交易細則、對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不充分理解等。”一家美國投資公司T Squared Partners LLC的高管馬克·杰森(Mark C. Jensen)直接點破,“一個合格的盡職調查程序,必須基于負責任的會計分析師和實事求是的盡職調查審計。”
瘋狂后秋后算賬
盡職調查的對象是股票發行主體的財務、經營、債權債務等各個具體細節的具體活動,參與股票發行的各種中介機構都必須履行各自的專業任務和職業道德,才可能對發行人的經營條件和經營前景做出客觀評價,公平合理地制定股票的發行條件和確定發行價格,才能有效地減少中介機構的風險和保證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紐交所《2010年中國公司美國IPO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公司赴美IPO數量上出現了歷史上創紀錄的一年,全年共有34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主要交易所進行IPO,共募集資金36億美元。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時間窗口上,當時恰逢很多PE、VC要退出,行情大好也催生很多赴美IPO產業鏈上的中介機構大膽包裝,抓緊時間把公司推上市場,本應保持高度獨立性的審計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難免也被注入水分。
盡管中美文化存在頗多差異,但都存在基本共識——秋后算賬總會來到。
“顯然,年初多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嚴重的假賬問題,是點燃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公司產生信任危機、唱空中概股的導火索。”投中集團金融分析師王甲表示,“隨著下半年歐美主要經濟體不景氣,造成資本市場大環境頹靡,全球IPO縮水的現狀下,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IPO窗口就關閉了。”
審計監管風暴漸近
弱市之下,顯而易見的是,一方面,中方多家企業接連被西方資本市場大肆做空,股價蒙受損失,中國企業受到信任危機;另一頭,素以保護投資者權益著稱的美國資本市場,掀起多起由投資者發起的集體訴訟。
今年7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PCAOB)聯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赴北京會見中國證監會,就致力達成跨境審計監管協議合作邁出第一步。
盡管會后,中美雙方并未透露更多實質性進展和內容,市場方面諸多分析也認為,由于財務信息的敏感性,實現互通審計監管權限存在操作難度,但上述來自海外媒體的消息,似乎也在傳達信號——中方對于審計的監管高度重視,審計監管風暴或將到來。
“那些審計公司肯定都嚇壞了,這并不是個好事情,他們肯定會盡快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普華永道前合伙人、現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保羅·吉爾斯(Paul Gills)對媒體表示。
威廉·麥勒斯基也對本報記者說:“不管結果怎樣,中美兩國監管層的努力,會增加美國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信心,也會對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融資帶來積極促進作用。”
推薦閱讀
中國概念股周二幾乎全線下跌 23只股票跌幅超3%>>>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概股融資日漸清冷 審計監管風暴或漸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1028/1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