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年時間的醞釀,深圳華強的重組計劃,已于10月10日通過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有條件通過。對于深圳華強來說,重組的光明前景似乎就在眼前。也就在10月10日當天,深圳華強(000062.SZ)發布了三季度業績預告,其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09年1~9月凈利潤為-1200萬元,經營上的困境,使得深圳華強的重組顯得更為緊迫。
然而,就在重組進展到臨門一腳的時候,突然因為媒體曝出其幾年前改制過程中的重大歷史遺留問題,使得深圳華強深陷“改制門”風波之中。在監管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的今天,深圳華強改制風波的出現,為其重組計劃能否順利進行埋下了不確定因素。
1.7億買進 5800萬賣出
圍繞著深圳華強重組的爭議,一直就不曾平息。
根據深圳華強公告的定向增發方案,深圳華強將其持有的東莞華強三洋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三洋)48.67%股權、廣東華強三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三洋)全部50%的股權和深圳華強三洋技術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洋設計)全部10%的股權轉讓給公司大股東華強集團,轉讓價格為5796.38萬元。而正是在5年前的2004年,深圳華強以1.7億元的高價,從華強集團手中購買了上述資產。高買低賣之間,價格相差了1.12億元。
正是因為對此存在爭議,很多深圳華強的小股東自發組織了一個“反對票聯盟”,在去年11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對深圳華強的重大重組方案投出了反對票。但是,因為該重組方案獲得了79%的贊成率,還是獲得了股東大會通過。
深圳華強為什么會對上述三項資產進行高買低賣?還是要從5年前買入這三項資產和此后幾年彩電業的變化尋找答案。
2004年4月28日,深圳華強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認為,平板電視將逐漸取代傳統C R T電視的地位,成為今后的主流,而華強三洋的A V視頻產品不僅包括傳統的C R T電視,還包括高端的平板電視,市場前景良好。受讓這三家公司股權將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和資產結構,形成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彩電業快速向平板轉型,而在平板電視上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國家電企業集體陷入困頓,華強三洋在平板彩電市場也顯得力不從心,導致上述三家公司不但沒有給深圳華強帶來預想的收益,相反,每年還帶來上千萬的虧損。其中當年以1.18億收購的東莞三洋,2005年至2007年凈利潤分別為1406萬元、-5675萬元和-1.14億元,2008年1-9月再次虧損3177萬元。“由于在技術創新上沒有跟上,我國彩電業在平板電視上前幾年集體落伍,這是全行業的重大失誤。”知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
深圳華強總經理周紅斌此前也對此做出解釋稱:當初大股東華強集團將東莞華強三洋等三家公司注入上市公司是出于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著想,如今將這三家公司接手過去同樣是為上市公司的發展著想。不同的是這四年來,環境和條件發生的巨大變化是企業個體無法控制的。
不過,在2003年和2004年,華強集團都對東莞三洋做出過不利的評估結論,稱其收益水平與其凈資產和資產規模不相匹配,公司凈資產評估增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因存貨產成品評估增值致使流動資產增值、建造成本上升。有這個不利結論在先,卻能以1.18億高價賣給上市公司,確實蹊蹺。知名股市觀察家皮海洲對此撰文指出,深圳華強大股東華強集團在這批不良資產的一出一進之中,凈賺了1個多億。
資產評估涉嫌國資流失
除了上述三項資產的高買低賣受到質疑外,華強集團在2003年的改制過程中存在的疑點,也再次被擰了出來,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涉嫌國有資產流失。
2003年9月,華強集團啟動M B O改制,經過近兩年多時間的運作,2005年12月M B O完成,并得到了國資委的批準,深圳華強的實質控制人也從國有企業變成了民營控股公司。但是,在華強集團的改制過程中,關于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也是如影隨形。
早在2005年11月,就有聲音質疑華強集團股權改制涉嫌國有資產流失。據1994年深圳華強電子工業總公司(即華強集團前身)財務報表顯示,當年底,其總資產為13.49億元,凈資產為5.67億元。經過此后多年的發展,該集團的總資產和凈資產也是更上一層樓。但是,據深圳中勤信資產評估公司出具且經廣東省財政廳核準確認的資產評估報告,截至2002年9月30日,華強集團國有凈資產為53949.98萬元人民幣(其中就包含上市公司深圳華強6.36億元權益)。8年過后,華強集團的資產凈值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有縮水現象,這使得中勤信的評估備受質疑。
后來,原華強集團原工作人員郭石(署名)在接受某媒體專訪時指出,華強集團并沒有如實披露改制時評估的凈資產。事實真相是:華強集團除擁有上市公司深圳華強公司6.36億元權益外,還擁有不少優良資產,主要以土地、房產、股權投資形式存在。
但是,在華強集團改制的資產評估報告書中卻指出:“根據對華強集團截至評估基準日的資產結構的分析,部分資產的收益無法預測(如在建工程、部分長期投資等),不能采用收益法對其整體評估,故本次評估未采用收益法對采用加和法的評估結果進行驗證。同樣基于上述原因,本次評估也未對華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益法進行驗證。”報告書中列明:“華強集團的固定資產2.2442億元。其中:建筑物1.0079億元;各類設備697.78萬元;在建工程1.1645億元。”
以華強集團旗下的電子元器件市場“華強電子世界”為例,在評估報告中,該項資產被評估為1000萬左右。但據記者了解,深圳華強每年從“華強電子世界”收取的租金都在4000萬元左右(2007年,深圳華強年報中的4231.86萬元的租金收入正是來源于此)。顯然,這樣的評估與實際價值相去甚遠。
此外,評估之時,華強集團還有“華強廣場”2.8萬平方米的建設用地,“華強花園A BC樓”1萬多平方米裙樓的在建工程,在深圳梅林還有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以及在東莞塘廈有占地10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2.2億的固定資產,顯然沒有將這些土地資產計算進去。
記者就此事致電深圳華強,但是,不論是總機還是董秘座機及手機都無人接聽。
重組計劃陡生變數
深圳華強多年來一直處于爭議的漩渦之中,上市公司深圳華強和大股東華強集團的各種關聯交易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此次改制風波再次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使得深圳華強正在進行的重組計劃陡生變數。
近期以來,相關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越來越大,五糧液、紫金礦業等藍籌公司都因歷史問題正在接受證監會的調查。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指出,證監會將紫金礦業和五糧液作為典型案例來抓,表明管理層加大監管力度的決心,對市場震懾力很大。
長城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在監管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深圳華強改制問題再次浮出水面并引發輿論高度關注,證監會很難對此不聞不問。如果證監會對此介入調查,很可能會打亂深圳華強的重組步伐。“不過,將深圳華強的高買低賣定性為國有資產流失失之偏頗,而資產評估方面的歷史問題也很難去一一查證,其M BO改制也是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的。因此,深圳華強重組計劃最終的實施,可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推薦閱讀
中銀國際稱,重申聯想買入評級,但未給目標價。 綜合外電10月21日報道,中銀國際表示,據IDC統計,09年第三季全球電腦出貨量按年增長2.3%,按季增長17.8%。09年第三季聯想(00992)出貨量達690萬臺,按年增18.2%,按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深圳華強:股權高買低賣 涉嫌國資流失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1229/13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