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股權激勵成為“福利”問題,并解決個別激勵對象“搭便車”現象 曾因關聯交易受得郎咸平炮轟的青島海爾,于2006年12月25日公布了股權激勵計劃,本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一則為控股股東履行股改過程中所做出的承諾,二則通過股權激勵切實將公司業績提升與激勵對象個人價值體現捆綁為一體,使得股權激勵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發揮其支持與激勵效應。 從目前市場關注程度及二級市場股票價格走勢來看,青島海爾股權激勵方案獲得了投資者的認可。申銀萬國等券商將其評級調整為“增持”,平安證券、國信證券則將其評級調整為“推薦”,公布方案后的青島海爾自披露之日起連續10個交易日內上漲45.87%,而上證指數同期增長僅為20.56%。 海爾的股權激勵對象包括四部分人,一是包括董事長楊綿綿在內的公司董事(不含獨立董事);二是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三是董事長提名的業務骨干和突出貢獻員工(不包括計劃中已經列明名字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其他激勵對象);四是預留激勵對象。首批6000萬份股票期權主要授予前三部分人,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獲得1190萬份,楊綿綿將得到300萬份(相當于公司總股本的0.25%),董事長提名的業務骨干和突出貢獻員工得到4810萬份。 激勵方案中,激勵對象行權資金需自行安排,海爾集團和上市公司都不會提供一分錢。值得注意的是,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并不在本次股權激勵范圍。 截至2007年2月28日,青島海爾股價收盤于10.39元,按此估算,7年有效期內8000萬份期權將可為激勵對象帶來約2.2億元的收益。其中董事長和總經理分別獲授300萬份、200萬份,預期收益分別為828萬元、552萬元。當然,由于有效期為7年,屆時股價究竟會多高,還無法預料。 設計思路 家電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及行業的集中度逐步提升,尤其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在全球范圍內展開,青島海爾面臨產品升級和國際市場拓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有效激勵和保留骨干員工成為決定海爾能夠實現發展戰略的極為重要因素,因此青島海爾股權激勵被提上日程。2006年11月14日美的電器(28.99,-1.41,-4.64%)股權激勵的推出,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青島海爾股權激勵計劃的推出。 青島海爾股權激勵制定主要依據激勵對象對上市公司的重要度和貢獻度,通過年度經營合同的簽訂,以業績考核為導向,將公司業績、個人業績與核心員工的價值體現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肯定員工的人力資本價值,以避免股權激勵成為“福利”問題,并解決個別激勵對象“搭便車”現象。據上海榮正介紹,在方案探討階段,公司副董事長崔少華明確要求,青島海爾股權激勵方案設計上一定要符合兩個大原則:一是符合監管部門提倡的主流方案,二是公司全體股東和市場認可的方案。因此,上海榮正在設計方案時,考慮到作為家電行業龍頭的青島海爾,無論是在產品市場,還是在資本市場都有著非常影響力,因此在制訂股權激勵計劃的過程中,既考慮了青島海爾的市場地位、品牌影響度、發展戰略、人才規劃等因素,又做到了保護青島海爾的投資者利益,確保投資者能夠分享公司穩健經營所帶來的二級市場公司估值溢價。 股權激勵方案 1.激勵工具。目前市場上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在方式選擇上,采取股票期權的有35家,其中廣州國光、永新股份在采取股票期權的同時分別輔以股票增值權、業績股票,采取限制性股票的有5家,業績股票的有1家,從市場主流方案選擇來看,股票期權成為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首選;從國際慣例來看,股票期權也是股權激勵主要方式之一,且海爾電器(1169.HK)在香港已經實施了規范的股票期權,因此為了更好地支持青島海爾的戰略發展,本次青島海爾股權激勵選擇了股票期權更利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來源媒體:《董事會》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國美電器在其總裁陳曉于前日緊急回購1500萬股后,收住了因上周摩根士丹利(大摩)拋售5760.7萬股帶來的多日連跌之勢。當日的收盤價被定格在了8.96港元/股,較前日上漲了0.13港元/股,漲幅為1.47%。 本月22日即香港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爾:股權激勵張瑞敏缺席的造富計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1229/14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