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業堪稱絕對“大腕”的華誼兄弟,在股票市場卻遭遇了眾多“大腕”的集體減持。馮小剛、張紀中....一干藝人在華誼兄弟原始股解禁后,紛紛選擇減持套現。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財務總監徐佳不但與大腕明星一起加入了減持陣營,而且在連續減持公司股份后,近日突然宣告辭職。12月14日,記者多次撥叫公司董秘兼代理財務總監胡明手機,試圖求證徐佳離職對公司帶來影響,但均未獲成功。
在眾多影業巨頭厲兵秣馬備戰賀歲黃金檔的時候,華誼兄弟給資本市場奉獻的卻是一幕兄弟分道揚鑣的悲情戲。
財務總監帶頭套現
從金牌導演馮小剛、張紀中,到分眾傳媒總裁江南春,以至于互聯網巨頭馬云,在華誼兄弟限售股解禁后,無一例外的選擇大比例減持。
華誼兄弟三季報顯示,馬云、張紀中、江南春已經從華誼兄弟前十大股東名單中退出。而馬云的操作則更為干脆,限售股解禁一筆拋售一筆。按照馬云自己的解釋,“套現華誼兄弟是為了改善個人生活。”
在眾多藝人、創業股東紛紛減持華誼兄弟的同時,公司財務總監徐佳也加入了減持的隊伍。11月9日,徐佳通過連續競價交易減持華誼兄弟4.5萬股。12月1日,公司財務總監徐佳突然宣布辭職的一紙公告,更是將華誼兄弟推上了風口浪尖。
作為上市公司高管團隊的核心成員,財務總監不但掌握著上市公司的準確財務數據,也對公司發展戰略了如指掌。如果說眾多大牌藝人的集體減持是出于個人利益進行的套現行為,那么財務總監徐佳的辭職則尤其耐人尋味。
一位長期跟蹤華誼兄弟的券商研究員對記者說,“徐佳辭職是準備去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做董秘,按照職位排序來講,徐佳從財務總監變為董秘,是升職了!”
然而另一位行業分析師徐薇(化名)則向本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所有核心數據、財務狀況、戰略發展方向,對競爭對手來說都屬于核心機密,徐佳如果跨行業轉投其他企業就職還算說得過去。但如果真是被華誼兄弟的競爭對手挖去,那么對公司的發展極為不利。”
徐薇稱,“徐佳持有華誼兄弟的股份本來就不多,也就是幾十萬股。在公開渠道,今年一共減持了3次。徐佳辭職,也可能是在為全面套現股份做準備。”
按照華誼兄弟的人事安排,徐佳辭職后由公司董秘胡明代理財務總監一職。記者注意到,徐佳于11月4日拋售華誼兄弟股份2.2萬股,當天胡明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華誼兄弟高達32.4萬股。
根據公開披露信息,11月4日,徐佳的減持均價約為17.97元,胡明的減持均價為17.86元。截至目前,華誼兄弟股價已較減持價格下跌超過10%,兩位高管減持操作之精準堪稱炒股高手。
大牌流失導致業績大幅下滑
眾多原始股股東大比例減持華誼兄弟的背后,是公司業績的明顯下滑。華誼兄弟今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55%,凈利潤同比下降了32%。其中,電影業務的大幅滑坡是拉低華誼兄弟業績的最直接因素。
去年憑借一部《唐山大地震》,華誼兄弟打造出了全球華語界最賣座的電影,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近1個億的收益。然而,今年以來,靠電影起家的華誼兄弟卻在電影市場異常低調。其在年內推出的《狄仁杰》、《全球熱戀》等影片雖然口碑不錯,但為華誼兄弟帶來的收益卻相當有限。
以《全球熱戀》為例,前作《全城熱戀》票房超過1億,而續作的票房不及前作的2/3。
目前,張藝謀帶著他的《金陵十三釵》強攻圣誕賀歲檔,眾多進口大片也蜂擁而至。華誼兄弟卻似乎放棄了賀歲檔,整個12月至明年1月春節前黃金檔期幾乎沒有實力作品推出。
徐薇向記者表示,“華誼兄弟看點主要在明年,《畫皮2》、《1942》等影片有望為華誼兄弟打一個翻身仗,尤其是馮小剛導演的《1942》,憑借馮導的業界領導力和超高人氣,《1942》完全可以比肩《唐山大地震》。”
實際上,馮氏電影獨撐了華誼兄弟的半壁江山。從早期賀歲檔的《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手機》、《天下無賊》,到近年來推出的《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可以說有了馮小剛,才成就了華誼兄弟在華語電影領域的領袖地位。
一位券商行業研究員給記者做了一個比喻,“從寬泛的角度講,華誼兄弟也屬于產品制造業的上市公司。華誼兄弟制造的產品銷售給大眾,貼上馮小剛的標簽,價格立馬能成倍的放大。就像釀酒行業,你說2000塊錢一瓶的茅臺,和5塊錢一瓶的雜牌酒味道能有多大區別,但貼上茅臺的標簽,價錢再高也有人買賬。”
值得關注的是,在華誼兄弟創業板掛牌前后,范冰冰、黃曉明、周迅、李冰冰、林心如等超一線大牌明星均相繼離開轉投別家。實際上目前華誼兄弟旗下的一線明星數量有限,相對而言,頭牌名導馮小剛在公司地位越發重要。
“大牌明星的離去,從財務的角度也應該屬于公司固定資產的流失。”徐薇對記者說,“范冰冰、黃曉明、周迅等明星在嚴格意義上應屬于公司的固定資產,明星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號召應該作價,并計入上市公司財報。但從現行財務制度角度,實現起來沒有可能。”
激進融資背后的資金隱憂
在一些跟蹤華誼兄弟的券商研究員看來,華誼兄弟對旗下大牌明星的流失似乎并不看重,打造新媒體全產業鏈才是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高輝對記者表示,“以往公司靠明星戰略起家,對明星戰略的弊端認識也非常清晰。放棄明星戰略,打造全產業鏈是公司發展的核心所在。”
“公司登陸創業板后,完成了一系列資本運作。先是與騰訊搭建了戰略合作關系,之后又與史玉柱的巨人網絡合資進軍網游領域,又引入海外資本籌建合資影業公司。”高輝說。
而在公司傾力打造新媒體全產業鏈條的背后,是資金面的巨大壓力。
今年三月,在公司業績年度說明會上,華誼兄弟董事長王忠軍公開宣稱,“公司短期沒有再融資的愿望,華誼的現金流不錯,而且今年上半年是電視劇產品為主,電視劇產品現金流回收迅速和清晰。馬上再增發目前沒有考慮。”
然而時間僅僅過去了一個月,華誼兄弟就公告,接到股東王忠軍的通知。王忠軍將其持有的公司限售流通股5200萬股質押給渤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占王忠軍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32.9%,占公司總股本的8.6%。
按照業內通常的做法,質押上市公司股份進行融資,會以簽署協議前20個交易日上市公司股價的平均價格為基數,計算出質押股份的總市值,之后信托公司再打折向質押方提供資金。
資深信托人士劉擎對記者透露,“信托股權質押操作,一些基本面突出的公司比如銀行類股票融資金額可以達到市值的5-6折,而質地一般的上市公司股份則可能達到三折甚至更低。”
“信托股權融資的融資成本非常高,年化利息要遠遠高于同期的銀行存款,一般利息都要超過10%,除非資金需求異常迫切,股權持有方才會采用股權信托融資。”劉擎進一步對記者解釋。
此外,公司公告的發債計劃,也顯示華誼兄弟對于資金需求的饑渴。11月22日,公司公告2011年第一期短期融資券發行結果,發行總金額3億元,年息高達8%。
與高息發債相比,低成本的股權融資才可能是華誼兄弟更為需要的。
按照公司招股說明書提示,“是否能夠建立包括股權融資在內的長期穩定的融資渠道,已成為影響公司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瓶頸。”
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說,“華誼兄弟連續兩年進行大比例分紅送配,一方面通過股本擴張穩定了大股東的控股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在吸引機構投資者駐扎其中,為將來實施定向增發做準備。增發新股顯然比銀行發債成本低廉的多。”
推薦閱讀
全國首家廣電新媒體企業上市>>>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1231/22171.html